驚豔AI黑科技、追溯抗戰記憶 臺灣學子游上海喊「同頻共振」
臺灣學子上海行參訪四行倉庫追溯抗戰歷史。(照片由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提供)
「這趟上海之旅太酷了!不僅看到會迎賓的人形機器人,更讀懂了課本外的歷史,下次一定要帶朋友再來!」26日,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上海蔘訪團圓滿結束行程返臺,不少臺灣學子在機場分享此行感受時,難掩興奮與不捨。
作爲暑期限定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此次臺灣學子不僅深度參與「2025海峽兩岸青年匯」,還解鎖了上海的「多元打開方式」—— 從觸摸歷史溫度到感受科技脈搏,從碰撞青年思想到體驗文化魅力,每一段行程都讓他們收穫滿滿。
「原來課本里的『抗日曆史』,親身感受時會這麼震撼!」在四行倉庫紀念館,斑駁的牆體、留存的彈孔讓不少臺灣學子駐足良久;觀看電影《南京照相館》時,昏暗的影廳裡不時傳來抽泣聲。
「在臺灣很少能接觸到這麼詳細的抗戰歷史,看到先輩們爲了守護家園拚盡全力,突然明白『中華民族』這四個字的重量。」一名林姓同學坦言,回去後要把這段經歷講給朋友聽,「我們都該記住,和平太珍貴了,絕對不能再有戰爭。」
除了歷史帶來的觸動,上海的科技活力更讓學子們直呼「開眼界」。在徐彙區「模速空間」 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門口的人形機器人主動揮手問好,會「撒嬌」的人工智慧仿真貓咪、能監測睡眠健康的智慧戒指、支持近百種伴奏風格的無弦智慧吉他……一件件「黑科技」產品讓大家忍不住掏出手機拍照記錄,甚至圍着工作人員追問技術細節。「以前總聽說上海是科技重鎮,這次親身體驗才知道,原來AI已經離生活這麼近!」
而兩岸青年的思想碰撞,同樣是此行的「高光時刻」。在「2025海峽兩岸青年匯」活動中,臺灣學子與來自大陸各地的同齡人圍坐交流,聽在上海創業的臺灣學長分享「從0到1」的打拚故事,和上海高校學生聊專業、談興趣、展望未來。
「原本以爲會有距離感,沒想到一聊起來就停不下來,大家對生活、對未來的期待都很像。」 參與交流的陳同學說,這種「同頻共振」 的感覺特別珍貴。
「比起大家熟知的上海金融、商務標籤,這次最打動師生的,其實是這座城市的文化溫度。」 隨團輔導老師、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分享道,從中華藝術宮裡「活起來」的《清明上河圖》,到西岸美術館裡的巴黎龐畢度中心典藏展;從徐家彙書院的書香氛圍,到朱家角古鎮的小橋流水,再到外灘萬國建築背後的百年故事,「每一處都在訴說上海的多元與包容,也讓臺灣學子更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富與厚重。」
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介紹,今年暑假,「大九學堂」已組織臺灣學子走進北京、廣東、重慶、天津、上海等地,還特別發起以臺灣青年學者爲主的「敦煌-新疆學術考察團」,用腳步丈量兩岸土地,用交流拉近心靈距離。「兩岸青年是未來的希望,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大家多走走、多看看,在真實的互動中增進了解、凝聚共識,讓兩岸民間交流的火種越燒越旺。」
返程途中,不少臺灣學子的行李箱裡,除了上海特產,還多了滿滿的手帳紀錄旅遊心得、照片和新認識的兩岸朋友的聯繫方式。「這不是結束,是新的開始!」他們說,下次再來上海,要走更多路、見更多人,把兩岸青年的故事繼續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