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新”政策助力疊加出口高增 一季度工業跑出“加速度”
編者按:
中國經濟開局良好
隨着各項宏觀政策繼續發力顯效,國民經濟起步平穩、開局良好,延續回升向好態勢,一季度經濟增長5.4%,超出市場預期。不過,當前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增長動力不足,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還需鞏固。下階段,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需實施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4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最新數據,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7%。從環比看,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44%。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比上年全年加快0.7個百分點。
分三大門類看,一季度,採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製造業增長7.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9%。
受訪專家表示,目前受益於“兩新”政策、出口高增和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需求的帶動,工業支撐作用顯著,下游消費回暖也帶動相關生產增加。不過,受到美國濫施關稅影響,工業品外需可能會出現放緩,擴大內需的重要性增強,針對性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同時爲外貿企業拓展國內市場以及其他國家市場做好保障。
一季度工業增速逐月提升
今年一季度,工業總體呈現逐月提速的態勢,特別是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創下近一年的增速新高。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較1—2月累計增速加快1.8個百分點,超出市場普遍預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年初“兩新”政策加碼,基建投資提速,拉動國內工業品和消費品需求及生產。
“‘兩新’政策促進了消費增長和投資加快,必然會促進企業加快生產,與這些產品相關的製造業一季度表現非常好。”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4月16日舉行的國新辦發佈會上介紹,今年一季度農產品加工專用設備、包裝專用設備產品產量同比增長都是兩位數。另外,新能源汽車增長45.4%,相應的充電樁產量增長26.3%,帶動了工業增長。
具體來看,3月份,41個大類行業中有39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623種產品中有405種產品產量同比增長。
其中,鋼材13442萬噸,同比增長8.3%;水泥15788萬噸,增長2.5%;十種有色金屬692萬噸,增長3.7%;乙烯319萬噸,增長6.1%;汽車304.5萬輛,增長8.4%(新能源汽車129.8萬輛,增長40.6%)。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隨着財政持續靠前發力,地方基建投資積極性提高,推動相關行業生產提速。如3月份採礦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速分別較1—2月提高5.0和2.4個百分點,增幅高於全部規上工業較多。另外,下游消費回暖帶動相關生產增加。如3月份飲料、食品、醫藥等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均較1—2月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對建材、機械運行數據監測,3月水泥磨機運轉率較去年同期提升3個百分點,螺紋鋼和線材等鋼材的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10.4%。全國工程機械開工率春節後持續回升,截至3月末開工率較春節低點提升近35個百分點,工程項目建設進度正在加快。
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大數據分析處處長楊道玲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工業生產回暖態勢明顯,反映工業企業生產開工情況的工業園區生產熱度指數一季度同比增長11.3%,其中3月同比增長14.9%,增速較前兩個月進一步提升,表明工業生產活動愈發活躍,發展勢頭良好。
工業品“搶出口”後需重視國內市場開拓
3月工業增速創新高的另一個原因是出口拉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349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7%,一季度出口交貨值36285億元,同比增長6.7%。
王青分析,3月出口交貨值增速逆勢加快,較1—2月累計增速加快1.5個百分點,除了上年同期基數較低外,主要與外需韌性較強以及“搶出口”效應仍在發酵直接相關。
不過,目前國內需求仍需進一步提振。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爲93.0%,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
伍超明分析,接下來各類存量、增量政策進一步發力顯效將繼續對工業生產形成一定支撐;但全球貿易體系面臨變化,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短期不利影響需重視。
王青認爲,伴隨美國關稅政策影響的較快體現,外需可能會有放緩,工業生產面臨的壓力或將有所加大。不過,國內大力提振內需政策發力,會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對衝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京東、阿里、抖音、快手、唯品會等十餘家電商平臺相繼表示,將發揮電子商務直聯供需優勢,推出訂單直採、外貿專區、流量支持、綠色通道、供採對接等八方面舉措,積極助力中國優質的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二級研究員王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過去幾年裡,中國在穩外貿的同時也在加快推動外貿企業轉向其他的國際市場以及國內市場拓展,當前階段有利於促進國內優質供給的增加,也會促進國內產品標準的改善。外貿企業也要更加關注國內消費市場的變化,通過更多的市場調研,更多的大數據賦能,來實現供求匹配,創造面向國內的國貨新產品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