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首度打開佈景製作室 樂齡族與青年「青銀共創」打造人生道具盒

國家兩廳院青銀共創計劃今年跳脫藝術演出的形式,參與者攜手完成了一隻只「人生道具盒」,既像小型舞臺,也像人生行李箱,盛裝着記憶與交流的軌跡。透過這樣的合作,青年與長者不只是並肩參與,而是真正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在翻新與做舊的過程中,重新詮釋物件的情感與時間感。圖/兩廳院提供 攝影/鄭達敬

生成式AI闖進校園!聯合新聞網正在調查「大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習慣」,誠摯邀請各科系大學、碩博士學生填寫問卷。 ➡️點擊填答

國家兩廳院持續以藝術迴應社會議題,今年樂齡計劃中的「青銀共創」系列,首度走進劇場後臺——佈景製作室,邀請來自18至35歲及55歲以上的青銀世代共創「人生道具盒」,四周課程以記憶爲材料,從汲取靈感、建構敘事、到設計製作,過程中青銀世代互相分享故事也交換觀點,將物件共創翻新爲故事容器。透過藝術的力量,不僅活化感官與心智,更打開跨世代的對話管道,讓年輕人與長者在創作中重新理解彼此、靠近彼此。

國家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表示,佈景製作室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故事和歷史的場所,在這次活動也成爲跨世代分享生活記憶的道具盒製作所。這些跨世代的共創不僅能打開對話,也能透過道具盒製作重塑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經驗,讓每一位參與者,都在藝術中找到靠近彼此的方式。

「青銀共創」歷時四周,課程從拼貼、靜物觀察到分組共創逐步推進。由物件劇場藝術家曾彥婷擔任導師,以12張字卡引導學員投票並分組,如「釋放」、「迷惘」、「選擇」、「受傷」等詞成爲創作起點。舉例,有小組以「選擇」延伸討論是否踏入婚姻,將抽象詞彙化爲生命片段。課程並設計讓學員先以五感觀察描述作品,再由主人揭示背後故事,避免先入爲主也開啓更多傾聽。

最終,參與者攜手完成了一隻只「人生道具盒」,既像小型舞臺,也像人生行李箱,盛裝着記憶與交流的軌跡。透過這樣的合作,青年與長者不只是並肩參與,而是真正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在翻新與做舊的過程中,重新詮釋物件的情感與時間感。

一位青年參與者分享,自己過往並不習慣與他人分享想法,然而這次的機會讓他感受到了與他人深度交流的價值。另一位青年則提到,在最初他感受到與樂齡者之間的代溝,並希望能在作品中融合兩代的想法,然而最終他發現「其實做自己就好」,並體認到即便想法不同,在作品中也能各自保有自己的創作。

對樂齡參與者而言,這段經歷打破了他們長久以來對跨世代合作的既定印象。一位樂齡參與者表示,「如果同組的是我兒子,也許早就翻臉了」,但透過這次計劃,他意識到自己作爲年長者的角色,需要學習如何協商與妥協。他也感受到與年輕人多接觸的重要性,並期待能學習更多與不同年齡層的合作技巧。另一位樂齡參與者則坦言,自己一開始擔心與年輕人的溝通會產生代溝,甚至害怕被當作「老人」,但在共創過程中,她打破了自己的框架,發現「年紀不同的人不一定會跟自己不一樣」,並且高興地看到了彼此之間的共鳴。

國家兩廳院青銀共創計劃今年跳脫藝術演出的形式,以實體制作爲主,結合場館工作空間與承載記憶或情感的物件,讓參與者能以更具體的共創模式,在創作中溝通彼此的生命經驗。圖/兩廳院提供 攝影/周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