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最新公告!“中金+銀河”引爆行情,萬億券商整合路徑又有猜想?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實習生 張長榮 北京報道

2月26日,中金公司、銀河證券合併消息再度傳出,兩者A股股價隨後雙雙漲停。

中金公司、銀河證券控股股東皆爲中央匯金。2023年10月,銀河證券原董事長陳亮接任中金公司掌門人,而有深厚中金工作背景的王晟則升任銀河證券董事長,被市場視爲兩者合併的前奏信號。

“如果兩者能順利合併,中金公司旗下經紀業務、財富管理相關業務或將逐步劃歸銀河證券,中金公司則集中精力做強投行業務;銀河證券投行業務或將劃至中金公司,進一步聚焦經紀業務這一傳統優勢業務。”有資深券商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金公司以投行見長,銀河證券傳統經紀業務優勢顯著。中金公司旗下中金財富近年來在財富管理轉型上走在前列,銀河證券的經紀業務疊加中金財富的財富管理轉型,有望碰出更大業務機會。

當日,記者就此求證中金、銀河,未獲迴應。

不過隨後中金公司公告稱,公司未得到任何來自政府部門、監管機構或公司股東有關上述傳聞的書面或口頭的信息。經公司與控股股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確認,控股股東不存在籌劃上述傳聞所稱事項或其他涉及公司的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公司亦無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銀河證券亦對此發佈類似口徑。

協同效應

實現1+1>2效果,是券商合併的一大目標。

在多位受訪人士看來,中金公司+銀河證券合併若能成功,業務能達到協同效應,做到“1+1>2”。

成立於1995年的中金公司,是中國內地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這使得其在投行、海外業務上具有天然優勢。

投行業務上,中金公司A股投行承銷總規模常年位列行業前三;港股方面,中金公司更常年位列中資券商第一。

海外業務上,中金公司早在1997年即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成爲第一家佈局香港的中資券商。目前,其已經以香港爲境外業務的“橋頭堡”,在全球七大國際金融中心設立了分支機構,包括香港、紐約、倫敦、新加坡、東京、法蘭克福、舊金山。

值得注意的是,中金公司七大國際金融中心中,位於東南亞的只有新加坡。而東南亞,恰爲銀河證券海外業務的集中發力之地與優勢所在。

2017年以來,銀河證券通過收購馬來西亞聯昌集團旗下證券業務的方式,迅速擴大東南亞版圖,如今已經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具備顯著優勢,同時在十餘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有所佈局,成爲亞洲地區網絡佈局最廣闊的投資銀行之一。

“中金公司是自建團隊,銀河證券以收購迅速擴大東南亞版圖。二者合併以後,在海外業務上可以相互借力。”某投行人士告訴記者。

除了投行、海外業務的優勢互補,有券商資深人士分析,中金公司與銀河證券在財富管理業務上同樣可以彼此助力。

銀河證券以經紀業務起家,其傳統經紀業務優勢明顯。而中金公司傳統經紀業務體量較小,其收購中投證券之後,將其打造爲以新型財富業務見長的中金財富。

“中金財富在財富管理轉型方面表現突出,具有一定行業領先性。銀河證券的經紀業務優勢疊加中金財富的財富管理轉型優勢,有望激發全新活力。”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頭部格局生變

儘管中金+銀河合併未落地,但其傳聞已引發業界關注。隨着“國泰君安+海通證券”併購進展加速,頭部券商的競爭格局或將生變。

從總資產規模來看(按2024年中報數據計算),中金公司+銀河證券合併後,總資產將達13654.13億元,排在國泰君安+海通證券(16194.75億元)、中信證券(14950.12億元)之後,與中信證券的差距僅爲1295.99億元。

“中金公司+銀河證券,儘管各項主要財務數據未能超越中信證券,但與中信證券的差距並不算太大。外加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後,總資產反超中信證券,這使得中信證券老大之位面臨不小壓力。”某券商資深人士分析道,“如果中信證券想長期保住‘券業一哥’之位,可能需要合併其他券商。”

事實上,2024年11月,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總經理“互換”,也曾引發合併傳聞。

不過,上述券商人士分析道,上述兩家券商合併的最大障礙在於控股股東差異,中信證券隸屬於中信集團,中信建投實控人則爲北京國資。如果中央能牽頭推進二者合併,可實踐性或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