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數新風”:商業航天撬動萬億級市場 如何把握“航天強國”的關鍵機遇?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商業航天便是其中的關鍵領域。從政策支持到技術突破,從產業鏈完善到市場需求釋放,商業航天的發展路徑有着怎樣的獨特之處?如何能撬動萬億級市場?在建設 “航天強國” 的征程中,又存在着哪些關鍵機遇呢?《兩會“數新風”》系列節目,邀請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陸石投資創始合夥人、董事長鄧釗,一起解讀最新政策導向,探尋商業航天背後的萬億級財富密碼 。
問題1:商業航天連續兩年都被寫入到了政府工作報告中。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是首次提出打造商業航天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將商業航天定位爲戰略新興產業,這背後釋放了什麼樣的信號?
林寶軍:大家都知道我國在航天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空間站,比如說嫦娥,我們月球採樣回來,北斗三號實現全球組網了,現在產值已經達到了五千多億。現在把商業航天又提起來確實是很重要的,它將給我們航天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對慣性的航天模式會產生更大的作用,帶動整個航天行業更好地發展。其實包括市場經濟的引入,一定會使得我們航天會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在創造新的生產力方面,也會產生很大的作用。
鄧釗:其實我們國家在航天領域這幾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而且目前也應該說是在全球範圍內處於航天的非常強勢的地位。中國的商業航天是大概從2014、2015年開始的,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在2023年年底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了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高度,這對整個行業來說非常振奮。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多地提到"培育"這個產業。今年用的詞是"推動"這個產業的發展。這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年以來行業的快速發展。我相信後面可能會有更多重磅政策來支持這個行業。
問題2: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的一個提法是"安全健康發展"。如何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去把握好技術創新和安全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呢?
林寶軍: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在我們做北斗三號的時候,我們遇到了160多項關鍵技術,大概70%是新技術。但對我們這個團隊來講,我當時是從神舟調到上海來做北斗,新技術接近百分之百。我當時提出一個觀點,新技術不等於不可靠。按照傳統觀點,航天的新技術不能超過30%,從系統工程角度來講,如果新技術超過30%就認爲不可控了。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原則。但我當時提出的觀點是:新技術不等於不可靠。要用靠譜的、符合客觀規律的、具有創新性的新技術。但在使用新技術做產品的過程中,我們用成熟的工藝和成熟的產品。比如一個螺絲釘,不需要新設計新加工,買個現成的螺絲釘就可以了。同時把實驗做透,這樣就可以獲得快速的發展。北斗的實驗結果表明,新技術不等於不可靠。我們恰恰解決了買不來、學不來、繞不過去的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而且在天上表現得非常好。即使出現了一些小毛病,新技術都沒有產生問題,反而那些老掉牙的技術有時會出現問題。所以說新技術不等於不可靠,這對商業航天行業發展也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鄧釗:首先,商業航天的發展,我覺得任何行業的發展安全都是非常關鍵的,可能這是第一要務。但是安全不等於不能出問題,尤其是對於新興事物、新興行業,只是說我們出的問題是否可控,出問題之後是否能有預案和措施。所以我覺得對商業航天這個領域有一些安全監管是必要的。但是這個行業目前還處於一個初期發展的階段,而且是快速發展階段。在這個時候,更多的可能需要對行業的包容、理解以及支持和呵護。所以我覺得安全監管安全肯定要放在第一位,但也要與整個行業的發展相平衡。
問題3:新技術如何賦能商業航天,比如AI、大數據、大模型等,這些技術如何改變商業航天的研發、運營和管理呢?
鄧釗:我覺得首先在研發和管理階段,大模型技術的發展,包括AI的發展,更多地能提升研發的效率,而且能提升研發的成功率。在整個火箭或衛星的製造過程中,原本就有仿真和計算的專業。它實際上是在把很多生產過程和實驗過程前置到研發和設計階段。如果AI發展得足夠好,其實會大大提升這個階段的成功率和效率。
林寶軍:這些新技術,包括新視野的拓展,有利於我們航天又快又好地發展。我們應當利用民用的大批量產品,比如民用領域的1000件、1萬件產品裡,只有幾件不好,用這樣的產品,反而它的質量和性能更有保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挖掘各行業的潛力,而不是隻關注幾個樣品。那種做法成本一定不會降下來。從元器件到原材料到部件到系統,包括測試環節,以前都是一點一點人工去看,現在數量大了,計算機就可以判斷了。比如加工50個孔到底好不好,原來用尺子一個一個量,現在相機一照就可以,這就是一種機器學習。用這些相片和新出來的相片一比對,完全一樣,又快又好。在運營過程中,原來都是下載數據,一個一個人工判斷。現在計算機可以判斷有沒有問題。人工可能判斷不出來,但機器一看,會分析是溫度變化影響還是器質性變化影響。這樣就可以根據現象發現問題,在沒有問題的時候就能發現潛在故障並採取措施,保證運行的連續性和可用性。
問題4:去年全國共有17個省市出臺了四十多項商業航天相關的產業政策,落地的商業航天產業園區超過了20個。地方政府在推動商業航天發展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他們對企業的支持政策有哪些實際幫助?
林寶軍:這是個好現象。實際上,國家部委機關已經把頂層的發展規劃定出來了,各個省市和企業是執行者,他們起了很重要的角色。沒有他們的支持,商業航天也好,傳統航天工業部門也好,都會寸步難行。只有從上到下的支持,從政策到具體的生產試驗、裝備建設等支持,我們纔能有更大的發展。我經常講,一流的待遇留住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實驗室。如果不靠一流人才,靠摳摳搜搜的小打小鬧來做,航天類產業很難做成。這需要上下一心,全國人民的支持,同心協力才能把這事情做好。
問題5:商業航天是一個長期性的項目,這些政策出臺後,產業鏈上哪些細分賽道或環節最先受到政策紅利?
鄧釗:首先,商業航天是一個長週期、大投入,而且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產業。所以地方政府的支持,從上而下的支持是非常關鍵、非常必要的。其實從最直接的角度看,整個商業行業如果想發展,未來一定是衛星的下游應用能做起來。衛星下游應用能做起來的前提是有足夠多的衛星,有足夠多衛星的前提是有足夠多的強大、低成本、可靠的火箭運力。現在地方政府支持商業航天,可能更多是從衛星和火箭這兩個總體爲牽引,去做整個產業的支撐。從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上看,對火箭和衛星的支持可能更大一些。這兩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因爲這兩個環節做起來,它們的上游才能做起來,整個產業才能發展起來。
問題6:說到應用場景,之前我們比較知道的是通信、遙感、導航。未來還有哪些場景是非常有潛力的?
林寶軍:包括投資等各方面,一定要考慮這個事的長遠作用,如果要求三年、五年內創造多少產值,可能很難,但它是一個關鍵環節。比如說衛星互聯網,可能就像地面互聯網一樣。地面強大的計算機加上光纖網絡,你說能賺多少錢?但在這個網上產生了許多千億級公司,像騰訊、阿里、京東等,幾乎所有企業都離不開這個網絡。天地一體的網絡也會是這樣。除了通信,算力也是我們要考慮的。我一直提倡"地速天算",因爲地面強大的計算機不僅耗電,還需要很大的能源,有些中間產物還有污染,可以考慮放到太空中去。
還有太空旅遊,這是馬斯克已經在做的一個新興產業。現在連空中出租車都有了,我想到未來有一天,從北京到紐約可以直接用火箭飛船直接定點過去。原來坐飛機可能要十幾個小時接近20個小時,但繞地球一圈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半圈只需要幾十分鐘或者1個小時就能安全到達。如果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這一定會變成現實,可能我們這代人都能看到、享受到。人類這些年的發展,技術上確實超出了我們想象的範圍。50年前我們認爲科技能發展到什麼程度?今天的發展比我當時想象的還要快。這就是人類應當努力向前追求、向前探索,而且不是簡單地算出五年十年能賺回來多少錢,有些投入是爲子孫後代佈局的。我們作爲一個大國,確實要站在人類的高度、全球的高度來把握世界發展態勢,爲人類創造財富。
鄧釗:先說火箭,火箭實際上本質上就是交通工具,跟汽車、高鐵、輪船、飛機一樣,都是做運輸用的,無非就是運人運貨。我認爲在人類第五次交通變革的過程中,火箭一定會成爲人類的主要運輸工具之一。火箭不僅能把人類送入太空,它也可以像剛纔林總講的,在地球上運貨或運人。我覺得火箭發展成熟後,一定是航班化的運行方式,而且這個事情不會太久遠,我們這代人是一定能看到的。另外是衛星,衛星其實就是天上的基礎設施。除了遙感、導航、通信之外,我非常贊同剛纔林總說的算力,太空計算這個事情。地面計算有諸多限制和弊端,而在太空中可能能解決很多問題。如果在太空中有了足夠的算力,未來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包括太空採礦、太空旅遊,甚至將來的地月運輸,到火星和其他行星的探索等。現在講低空經濟,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太空經濟,這是一定會出現的。隨着技術的進步和產品的成熟,這些都會做得越來越好。
問題7:商業航天領域投資週期長,投入資金量大,未來3-5年內的投資回報率能夠處於什麼水平?
鄧釗:我認爲現在這個時間點對商業航天來說,從投資角度看,應該是與產業週期相結合的。經過前期十年的積累,這個行業發展到現在,已經處於行業發展曲線即將上升的位置。甚至可能不需要3-5年,我覺得2-3年就會迎來一個大的爆發。另外就是中國商業化的中大型液體火箭,在1到2年時間內,幾家商業公司都會推出可靠運力的火箭。這些都有助於行業快速起量。我覺得火箭可能會先於衛星帶來收益,但最終肯定是要靠衛星下游的應用帶來的收益,引領整個產業鏈上游的發展。
問題8:目前商業航天產業鏈中上中下游的各個環節中,哪些環節比較強,哪些環節稍微薄弱一些?
林寶軍:從衛星角度來講,現在大家做的有些趨同,我認爲要做細分市場。比如遙感衛星,大家都說能做高分辨率影像,能做城市規劃、農作物估產、污染調查、森林火災監測等等。但具體到能不能給出今年糧食產量10%誤差內的準確估計,誰都做不出來。就像體檢,氣溫測量一樣,如果要估計小麥或玉米的產量,哪種技術更好用?需要做到更專業,而不是什麼都能幹但什麼都幹不好。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需要細分市場。第三點,重要的還是要突破觀念。現在觀念還不夠開放,現在有人做實驗,不敢用民用元器件,全選的都是宇航級的、抗輻射的等等,其實就是回到老航天的做法,這樣一定不行。現在民用領域的很多技術做得非常好,需要打通元器件、原材料、產品與航天之間的壁壘。實際上還是要把這些企業串起來,打開思路,把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優點都發揮出來。
鄧釗:從產業鏈看,傳統上我們國家的航天基本全產業鏈都在體制內,都在科研院所。這幾年隨着商業航天的發展,我覺得整個產業鏈會受益於產業繁榮。我們很多工業領域的民營企業的技術和產品,是可以用在商業航天領域的,只不過,過去他們可能沒有針對航天領域的特殊環境需求或技術可靠性需求去做調整。其實這個調整可能只是微調,所以未來如果調整好了,中國的供應鏈體系能支撐整個中國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們跟美國之間是有差距的,比如發射成本、發射效率都比美國低,我們天上的衛星數量也比美國少。但是以中國人的智慧、勤奮程度,加上市場化機制和政府支持,受益於中國工業體系、製造業體系的完善和強大支撐,中國的商業航天未來大有可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