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商業航天黃金機遇期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大力推動“互聯網+航天”產業升級變革,多地搶抓商業航天加速發展戰略機遇,在技術創新、產業鏈協同、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頻頻發力。我國商業航天產業迅猛發展,僅用10年左右時間便完成從“跟跑”到“並跑”的跨越式發展,爲全球商業航天競爭格局注入強勁動能。

商業航天是指以市場爲主導、具有商業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動,涵蓋衛星製造、火箭發射、衛星應用、太空旅遊等領域。商業航天作爲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行業本身來看,商業航天產業鏈條長,上下游產業鏈涉及研發、裝備製造、系統集成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兼具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等特徵。

具體而言,一是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得益於國家政策支持、技術不斷進步以及市場需求增長,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3764.2億元增長到2024年超過2.3萬億元,今年或將進一步突破2.5萬億元。太空旅遊、商業探月等項目有望在未來5年至10年實現政策突破,逐步邁入試驗驗證或商業運營。

二是產業生態加快形成。目前,全國已形成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商業航天產業集羣,產業協同效應逐漸顯現。特別是長三角形成了“上游零部件供應—中游製造—下游應用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安徽蚌埠、合肥等地通過差異化佈局以及專而精的產業分工,在全國範圍內形成產業鏈協同效應。

三是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我國商業航天應用呈現多元化、規模化特徵。一方面,衛星通信領域市場應用持續拓展,爲偏遠地區的通信、航空航海通信等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衛星遙感在城市規劃、自然資源監測等領域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遙感數據、深空探測也在不斷向商業化邁進。太空旅遊商業化進程加速,雖然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定挑戰。技術瓶頸仍是制約商業航天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運載火箭的回收、複用等方面還存在有待突破的難點。商業航天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特徵,企業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和市場風險。此外,產業還面臨國際競爭壓力,需要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加強與國際交流合作。

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儘快形成合力,把握好商業航天發展“黃金機遇期”。

加大資金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商業航天產業支持,推動設立商業航天產業專項基金,採取政府領投、社會跟投模式,發展耐心資本,創新金融產品,爲商業航天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引導商業航天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爲可回收火箭、低成本衛星等商業航天關鍵領域提供低息貸款。

強化技術創新。強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攻關,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構建科技創新生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爲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銜接貫通高等學校學科教育與全鏈條職業教育。

培育市場環境。加大對商業航天優質企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進一步打造商業航天龍頭和旗艦企業,推動龍頭企業引領全產業鏈發展。搭建通導遙一體化衛星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建立衛星應用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推動衛星應用向市場化、產業化發展,促進商業航天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

推動國際合作。支持商業航天企業“走出去”,推動企業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衛星出口等合作項目,鼓勵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分支機構,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份額。組織商業航天企業參加國際航天展會、論壇等活動,加強與國際航天組織和企業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航天規則制定,不斷提升我國商業航天的國際影響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曉蘭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