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三明治的孤獨被看見 志工敲開獨居長者的門、敲開她的心
老盟今舉辦「2025幸福從鄰開始,從心延續」研討會暨成果分享交流會,下午以「智齡安居」與「幸福共融」爲兩大論壇主題討論,來自全國各地的社區夥伴無不積極參與。圖/老盟提供
每天早上,重聽的小雪阿嬤桌上只有兒媳匆匆放下的兩個三明治,一個當午餐、一個留作晚餐。社區志工得知她的困境後,克服多方聯繫,終於與阿嬤取得接觸,隨後媒合送餐、長照服務,不僅改善生活,阿嬤的精神狀態也大幅好轉,每次志工訪視都成爲她最期待的時刻。近日她不慎跌倒,兒女聯繫不上時,也是志工即刻陪同送醫。
高雄市大社鄉觀音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黃文政在今於老盟舉辦的「2025幸福從鄰開始,從心延續」研討會暨成果分享交流會中分享小雪阿嬤的故事時,感性地表示:「許多長者經濟條件不一定是問題,但心靈需要有人守護,這就是孤獨處方箋計劃的價值。」
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社會處方箋概念源於英國,核心在於「以關係取代藥物」。今年研討會將科技融入社區,她提醒,科技不僅是手機或電腦,更是促進人際連結的各種方式。
衛生福利部社家署科長許庭芸補充,明年起志工與社區夥伴將更頻繁進入獨居長者家中,因此將推動宣導與辨識機制,包括可識別證明與配音提醒,避免長者誤以爲遭詐騙。
科技善用、人力不足的解方
在高齡化急速升溫、社區人力短缺的現況下,如何支持長者在地安老成爲迫切課題。研討會以「智齡安居」與「幸福共融」爲兩大論壇主題討論。金門大學副教授南玉芬於「智齡安居」論壇指出,2050年將由3名成人照顧1名長者,2070年更降至1.1比1,「人力真的不夠用了」。社區必須導入合宜科技,縮短陪伴空窗,同時協助長者建立操作信任。
觀音社區以「需求爲本」設計AI課程,由年輕志工陪伴共學,協助長者跨越使用門檻;AI同步用於網式紀錄及即將建置的CSMS系統,提高行政與資源整合效率。課程滿意度高達95%,長者已能用GPT與遠方家人互動,讓科技真正落地。
嘉義市精忠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文俊表示,透過「食物銀行」長期服務,每月約1,200人次受惠,全年超過14,400人次。彰化縣忠權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張秋香以「時間銀行」建立互助文化,一小時服務即存入一小時使用權,並結合Line自動紀錄,使系統更直覺。暨南大學助理教授樑鎧麟提醒,不可單靠年輕人解決問題,社區更應提供舞臺讓年輕人蔘與。
打造可共生與被看見的社區
「共生的核心其實是共融。」老盟常務理事暨政策倡導委員會召集人黃松林在「幸福共融」論壇提出,獨居長者需要自我照顧、安全居家、財務穩定與持續社會參與能力,科技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工具。他以生態系爲例,提出五大共生力:富利、偏利、內共生、外共生與多元共融,呼籲以系統思維營造永續社區。
弘道老人基金會社工師翁弘育分享高雄前金「林投好客廳」,孤獨並非缺乏家人,而是缺乏連結。他指出,過去服務獨居長者時,關係斷裂容易錯失協助時機,社區必須成爲「能托住人的安全網」。
暨南大學助理教授樑鎧麟提醒,社區不必比較,每個地方都能以自身節奏成功;服務應貼近真實需求,故事就是最好的量表。社區工作者既是資源發現者,也要懂得適時放手。彰化縣福興鄉外中社區總幹事樑奕超則分享堆肥場運作,每年回收約1萬公斤廢棄物,堆肥回饋農場與關懷據點,並結合時間銀行提升長者參與與陪伴。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專任教師鄭期緯則提醒,社區不需比較,每個地方都能以自身節奏成功;服務需貼近真實需求,故事就是最好的量表。他同時呼籲社區工作者做「資源的發現者與整合者」,也要懂得適時放手。
計劃邁向第五年 明年擴大「城鄉共好」
老盟今年邁入推動「孤獨處方箋」與「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計劃第四年。展望明年,將從偏鄉擴大爲「城鄉共好」,期待更多社區加入。
活動尾聲,張淑卿強調,獨居不一定被迫,也不必然弱勢,「獨居者同樣能發揮社會創意」。她指出,社區資源整合應以需求爲本,靈活運用在地力量,而非套用統一KPI,每個社區、每位長者需求不同,重點在有效連結服務、創新社會處方。張淑卿呼籲,這份創意與努力需要大家共同投入,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社區中被看見、被陪伴,並感謝所有與會夥伴的參與,爲活動畫下圓滿句點。
老盟「2025幸福從鄰開始,從心延續」研討會暨成果分享交流會,由左至右爲衛生福利部社家署科長許庭芸、金門大學副教授南玉芬、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老盟常務理事暨政策倡導委員會召集人黃松林、暨南大學助理教授樑鎧麟、彰化縣福興鄉外中社區總幹事樑奕超、高雄市大社鄉觀音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黃文政、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專任教師鄭期緯。圖/老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