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策躁進 恐四大皆空

兩岸緊張程度陡然升高,就連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都一再示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海兩岸最近的緊張程度陡然升高,就連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都一再示警。但若究其成因,絕大部分無疑是賴清德政府的先天傾向,並與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後國際情勢發展所共同構成。

川普上臺後,賴清德政府在兩岸突然出現躁進,這在相當程度上可說是被捲入了美國內部的鬥爭。更清楚的說,在川普勝選後,即傳賴清德等就受到原先拜登政府的鼓動,要賴把情況推進到「縱使未來川普要改變對臺政策也無法挽回的地步」,也就是前任政府要挖個坑、留下爛攤子給繼任者,使得繼任者無法收場,凸顯其無能,這有助其於下一屆大選時能東山再起。此即兩岸議題在美國內部鬥爭的武器化。

情況更糟的是,賴清德團隊對美國形勢發展的判斷屢屢失誤,開始押寶拜登以爲可連任,結果卻是拜登中途退選;在賀錦麗取代拜登後,賴團隊即已驚惶失態、手足無措。川普勝選後更是病急亂投醫,因爲對川普及其團隊一無所知,纔會找來川普前任晚期的政府中看似親臺者前來臺北,以爲可以接上與川普政府的關係;殊不知請來的前任川普政府官員幾是川普最討厭的人,甚至有被川普列爲「永不錄用者」。

其間,賴清德團隊亦曾數度派人前往美國,希望能與川普新任政府建立關係,但均無功而返。同時,賴團隊對川普又一無所知,更無信任可言;於是對川普新政府的相關政策,一切只能以盲人騎瞎馬的方式,靠猜的。

賴團隊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採取連續冒進盲動的政策。在臺灣內部,對反對黨採取高壓獨裁的做法,控制司法、任意抓捕反對黨以製造寒蟬效應;對外則以純靠揣測的想法,選取大致與美國當前政治氛圍相合的路線,再加上一個「寧左勿右」的態度,構成了所謂的「十七條」;一方面試圖討好川普政府,同時可以噁心北京,還能震懾內部。

明乎此,可以清晰瞭解,賴團隊連日來的冒進行爲是在作某種試探:一方面測試北京與華府的態度、忍受度,另一方面也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勢上預留退路。更清楚地說,是爲了可能要面臨的一種不確定情況(如川習會)預留一個可以退讓、或縱使被迫退讓又不傷本的空間。若在未來出現「川習會」,並在對臺議上出現妥協,則可依賴前面靠冒進已取得/創造出的空間,不傷根本,只是吐出原先的所得。

若從一個對大環境既無法掌控,又完全不明瞭的情況下來看 ,確實是沒有辦法中最好的辦法。但賴團隊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當下川普政府官員幾乎找不出一個真正懂兩岸的、或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問題專家;再加上川普獨斷性格與「萬物皆可賣,只是看條件」信念,在處理兩岸問題上,一個可供參照的完美架構或圖象,就是俄烏戰爭的解決模式。果真如此, 賴政府就真是四大皆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