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策錯誤 拖累臺美關稅協商
(圖/本報系資料照)
日前,筆者在布魯塞爾參加2025年「國際民主聯盟」(IDU)大會,會議中IDU榮譽主席L.Ashcroft針對川普執政100天公佈一項歐洲人民對於川普政策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歐洲人民對於川普就任後,認爲美國的傳統價值觀念有很大改變,已與歐洲人的觀點大不相同,包括自由貿易、人權與環保等。不過,大多數人都認爲,川普的政策並不能反應大多數美國人真正的想法;同時,他們認爲在川普離任後,他現在推動的許多政策將不再存在。也就是說,歐洲人大都對川普的政策有很多疑問,不論是政策內容或政策的可持續性。
同樣的,川普之前公佈全球主要國家的對等關稅時,臺灣稅率爲32%,這在臺灣炸鍋了,因爲臺灣根本沒有能力承擔這麼高的關稅。爲了因應美國的關稅政策,國人要求政府儘速與美國協商,希望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爲了滿足川普的需求,今年以來政府在各方面都積極迴應川普,希望得到關愛眼神。首先,今年3月政府放手讓臺積電擴大赴美投資,經濟部長郭智輝甚至說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高科技廠赴美投資。接着,央行讓新臺幣在短短几天內升值近10%,雖然央行說這是禿鷹所爲,但央行若真要擋下來,也是輕而易舉的事。第三,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率團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說希望擴大臺美合作,「要協助讓美國再次偉大」,再度展現臺灣對於美國政策的全力支持。
在此同時,被川普提高關稅到145%的中國大陸完全沒有讓步,反而成爲第二個與美國完成初步協商的國家。川普在與大陸完成初步協商後還說:協商結果對「統一與和平」有所助益!讓賴政府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應對。賴政府對美國百依百順,卻不知何時纔會有協商結果,真是情何以堪!
去年臺灣對美順差達729億美元,是美國的第六大順差國,未來美國對臺灣的對等關稅會是多少,所有企業都在剉着等。此外,川普一直強調臺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生意,揚言要對臺灣晶片課徵高額關稅;也就是說,雖然政府宣稱已與美國展開協商,但因臺灣對美的高額順差及臺積電的關鍵地位,未來臺美的協商仍會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政府與美國協商關稅時,應把關稅、匯率與投資三者同時列入考慮。要知道當美國對臺灣提高關稅時,會讓臺灣銷往美國的產品受到衝擊;但是當新臺幣匯率升值時,會讓有出口的商品都受到衝擊,而不只是對美國出口的商品受到影響而已;也就是說,匯率升值10%的影響一定大於美國提高10%關稅的影響。因此,在與美國協商時,我們是要接受提高關稅或是拉昇匯率,應先有一個完整的評估,而不應是美國說什麼,臺灣就接受什麼。
另外,臺積電赴美投資當然也是對美談判的重要籌碼,雖然臺積電是純民營的企業,但是政府有權力決定是否准許其赴美投資。由於臺積電在全球高階晶片享有獨佔地位,政府應該好好利用臺積電的優勢,沒想到政府對於保護護國神山沒有任何動作,美國一個眼色,賴政府就乖乖繳械了。
必須指出的是,賴政府這麼努力抱美國大腿,理由只有一個,因爲兩岸關係惡化,在軍事與國防上要完全依賴美國,所以在貿易協商纔會百依百順。也就是說,因爲兩岸政策錯誤,導致對美的國防依賴增加,因此在與美國協商關稅時就任由美方予取予求,我們的經濟和產業就完全被犧牲了。面對政府錯誤的兩岸政策,必須付出這麼高的代價,值得嗎?有待國人省思!(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