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氣氛和緩? 王信賢:兩岸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不是對方而是川普

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信賢(中)。(藍孝威攝)

賴清德總統在520演說中隻字未提兩岸,大陸國臺辦昨晚發出「答記者問」迴應時,沒有再指名道姓直呼「賴清德」,而是通篇以「臺灣地區領導人」稱之。不少評論認爲,這是兩岸氣氛和緩、互相釋出善意之舉。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信賢認爲,現在還無法簡單得出「兩岸關係變得更加強硬或和緩」的結論,只能說中共上層尚未對賴總統的520講話定調,國臺辦只能先按照過去的方式發出制式迴應,而大陸對賴總統的定性是不會改變的。王信賢觀察,現在兩岸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不是對方而是美國總統川普。

政大國關中心今天(21日)舉行「賴總統執政週年的美中臺關係評估與展望座談會」。對於賴總統520就職一週年演說後,兩岸關係是否出現和緩?王信賢表示,以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昨晚發出的一頁半「答記者問」內容來推敲,「上頭還沒有定調,所以國臺辦只能按照過去的方式迴應,裡面提到兩岸同屬一中,而且批評賴總統呼籲對等尊嚴的談判叫做『新兩國論』。另外,我認爲大陸對賴總統的定性是不會改變的。」

王信賢指出,國臺辦迴應的最後一段,「一樣在講民族復興、國家統一大勢,代表陸方牢牢抓住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事實上,從這個地方就看得出來,大概可以瞭解,國臺辦還是按照過去的對臺政策內容去迴應。所以我認爲,上頭還沒有完全定調。」

王信賢觀察,有在長期關注兩岸關係的人都非常清楚,今年大陸所有關於兩岸關係的會議,過去可能在7月、8月舉辦的會議,今年全部移到520之前舉行,「從國臺辦的角度來講,他們嚴陣以待賴總統520週年談話。既然把會議時間都往前移,而且諮詢過非常多的學者,他們一定會安排好高、中、低各種調門的迴應。」

「在我看來,賴總統在520不講或是少提兩岸議題,以及在這一兩週接受媒體專訪的狀態,大陸國臺辦在戰術層次,應該是使用中低層次迴應」,王信賢指出,「所以迴應時還是行禮如儀,用過去既有的方式迴應。標題則是下的比較重,『枉費心機、註定失敗』,但這也是國臺辦必須要做的事情。」

如何解讀目前的兩岸互動氣氛?王信賢表示,兩岸雙方現在還是「各取所需」,因爲從北京的角度來講,現在最大的不確定性不在於賴總統,而是在於美國總統川普;而從臺北的角度來看,最大的不確定性,不在於習近平主席,而在於川普總統。「所以兩岸雙方在面對各自外部最大的不確定的狀況下,應該是各取所需,『你講你的、我講我的』,大概在未來一段時間,美中之間狀態未定的情況下,兩岸可能會保持這樣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