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策/臺海穩定 只能寄望川習會?
在經過兩岸最新一輪的法律戰(反滲透法和反分裂法)與軍事較量(立即備戰操演和聯合戰備警巡)後,現在已有一種觀點認爲,穩定臺海只剩最後一種途徑,即川普和習近平的直接談判,目前看來六月登場的可能性較高。
賴總統在三月十三日大動作舉行記者會,祭出國安十七項策略,劍指中共近年對臺滲透和統戰作爲,宣佈的隔天就是中共制定實施反分裂法廿週年,時機敏感,但從賴總統如此有系統的陳述和出招,顯然籌備已久,不像是隻針對反分裂法而來,而更像是爲國內強力塑造中共對臺威脅緊迫,以此燒旺大罷免的氣焰,恐怕纔是賴總統「大出場」的主因。但以升高兩岸對抗、甚至定性對岸爲敵對勢力,作爲內部政爭的柴火,也等同關上兩岸對話的大門。
賴總統的國安十七條宣佈後,中共再次發動聯合戰備警巡對臺施壓,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中共未透過國防部或東部戰區發佈軍演消息,最早是由外交部發言人以迴應「大陸官媒」的方式,證實共軍演習,並重點針對「外部勢力」縱容支持臺獨,當晚國臺辦才表態批判臺獨。整套操作明顯刻意淡化共軍角色,針對美國意圖明確。
美國務院在魯比歐領導下的制式反應中,用了「明目張膽」等強硬措詞,還用中共外長王毅的話,反酸北京豈能自稱是動盪世界中的穩定力量。這完全反映魯比歐的立場,但還是要看川普,幾天之後,川普說,他不反對在六月與習近平舉行峰會,又說希望美中「和睦相處」。川普對北京綿裡藏針,一切都要上桌談。
不久後川習會可能登場,臺灣幾無話語權。更糟的是,在川普一頓操作下,臺積電奉上對美高額投資,未來最先進技術能否掌握在自己手上也很難說,用國際關係術語,臺灣對美的戰略價值明顯下降,導致在美中臺架構中,臺灣嚴重被邊緣化。有人反駁說,美臺合力下,臺灣價值依舊,這是自我安慰。
事實上,面對川普風暴,北京仍展現戰略定力,一方面是大陸對美出口佔比已降至百分之十一,貿易戰固然會傷到大陸經濟,但不至於無法承受。另方面,北京利用美國與其盟邦離心,拉攏鞏固與其他國家關係。但美中終究要坐下來談,這除了有大國關係結構因素,還因爲在川普的國際觀點中,更看重美中俄等大國交易的分量。其次是美中近年在亞太地區軍力變化,衝突不再是美國選項,更遑論爲臺出兵。
美國務院裡有位對川普兩次競選有功的共和黨理論大師(蘇起給他的定位),即目前領導國務院政策計劃處(內部智庫)主任Michael Anton,其在二○二一年、即自國安會卸任不久後的文章明確指,「爲臺灣打仗明顯不符合美國利益」,而就算有,也無法保證美國一定能贏。
國際現實殘酷,臺灣不能再當鴕鳥。白宮前國安顧問蘇利文日前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指,一中政策其實詭異,有很多內在矛盾,但它很有效。同理,兩岸問題糾纏數十年,若能有個「雖矛盾但有效」的共識,大家都好過,而非任令火車對撞,這結果是大陸重傷,臺灣變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