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效應/公司成長停滯 兩招重啟增速

當公司成長進入停滯期,連續兩至三年原地踏步,此時向上提升不易,當心向下沉淪。

不進則退,同樣適用於企業經營。公司通過開創期失敗率的考驗,歷經成長期市場開發的洗禮,進入生命週期的成熟期,一切彷彿再自然不過,「那有可以持續成長的企業呢?」於是「衰退魔咒」開始發揮效應。

輔導實務告訴我,有些個案已持續30年成長。或聚焦核心發展、或多品牌拓銷,抑或是擴張海外市場…,儘管成長的方式不同,但都能保持增速穩健成長。

因此面對原地踏步的企業,通常建議視此爲一項警訊,經營事業本就應該保持敏銳的風險意識,尤其在快速變化且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我們一不可心存僥倖;二不可有偏安的心態。

舒適圈待久了,若出現三項徵兆,即代表穩定狀態並不穩定:

一、顧客數減少:新增顧客不足以對應流失顧客數。

二、毛利率降低:代表着以減少毛利維持營收,或成本正在增高。

三、淨利漸趨薄:經營利益受擠壓,定價權向供應商或消費者傾斜。

人總是會有理由,但數字很真實,企業經營必須爲數字負責。H品牌原地踏步逾三年,對於經營顯得有些茫然,不論如何努力,經營成果總是會被人事成本和原物料成本的上漲攤平,眼看着被後進品牌所超越。不思改變卻希望結果能有不同,本就是妄想,不想被溫水煮青蛙,可從兩項行動切入:

一、找出業界的盲點:一般商業創新多會從商品、服務或店格提升切入,一旦陷入慣性思維,創新的效果就會消失,同業競爭時更容易出現盲點,也就是在相同的顧客羣或價格帶過度競爭,就算出現空白市場,依舊視而不見,企業應從多重維度布建經營成長策略。

二、解決顧客的痛點:習於慣性操作最易造成顧客的痛點,在AI進行式中,有許多過去我們想不到或做不到的事情,透過AI應用都有重大突破,顧客服務與體驗的介面亦是如此,當客服機器人或第三方服務悄無聲息地替代了客服部,不妨以AI應用,重新建構顧客體驗流程,發現痛點與其漸進改善,不如徹底顛覆。

面向未知的改變,有時人們寧願在現況中麻痹,拖到最後關頭,連縱身一躍的機會都將錯過。

在成長停滯中原地踏步,最怕的是沒有病識感,而問題往往存在於沒有問題之中,面對現實,我們要勇敢的命題與破題,大破方能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