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校招開啓“搶人大戰” AI競速下就業市場“冰火兩重天”

圖蟲創意/供圖

證券時報記者 周春媚

人才的流動,是觀察產業發展最微觀也最有效的窗口之一。

日前,百度、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大廠紛紛開啓了2026屆校園招聘,均加大了對人工智能(AI)相關崗位的招聘力度,一場針對2026屆畢業生的AI人才爭奪戰再度拉開帷幕。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多方採訪科技公司、求職者與招聘平臺發現,當前AI就業市場呈現出“冰火兩重天”景象,不同羣體感受到的“溫差”極大。從需求方來看,頭部企業求賢若渴,“搶人”趨於白熱化,可廣大中小微企業卻苦於“招不到人”;從供給方來看,頂尖人才手握數個offer、年薪30萬元只是“起步價”,但更多的求職者深陷“海投”苦海、感嘆求職“內卷”。

在風雲變幻的AI產業浪潮之中,位於金字塔塔尖的頂尖人才成爲備受追捧的“香餑餑”,但在一派烈火烹油的熱鬧景象之下,卻是位於金字塔塔底的廣大普通求職者的激烈“廝殺”。數據顯示,作爲近年來最火的專業之一,我國目前已有621所普通高校成功備案人工智能本科專業,但專業設置的快速擴張,依然難掩人才結構的深層次矛盾。

2026屆校招啓幕 AI人才成企業競逐焦點

“今年7月8日,百度就正式啓動了2026屆校園招聘,面向全球2026屆畢業生,預計發出超4000份offer,其中AI崗位佔比超90%。”百度企業社會責任部負責人盧健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百度此次校招職位數量較去年增加35%,AI算法等方向職位數量漲幅最大,其中需求比較集中的有大模型算法工程師、機器學習/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計算機視覺算法工程師、Java研發工程師等崗位。

在校園招聘上,百度率先“搶跑”,折射出其對AI人才的渴慕。進入8月以來,多家互聯網大廠也正式開啓了2026屆校園招聘。8月4日,字節跳動啓動2026屆校園招聘,面向2026年應屆畢業生開放超5000個崗位機會,研發類崗位招聘數量同比增長23%,其中算法、前端、客戶端增幅最大;8月5日,阿里巴巴正式啓動秋季2026屆校園招聘,計劃發出7000多個offer,AI相關崗位佔比超六成;8月6日,騰訊也開啓了新一年度的校園招聘,將招聘重點放在AI領域,大幅提升“AI+”領域的校招規模。

在日漸激烈的AI競速中,AI人才是互聯網大廠的核心砝碼與護城河,因此AI人才也成爲校招中的“兵家必爭之地”。與此同時,隨着AI在各行各業的加速應用,廣大中小微企業對AI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強烈。可是在實際招聘中,這些企業卻往往面臨招不到人的困局。

前不久,在“百萬英才匯南粵:龍崗區人工智能線上招聘專場”上,硅芯創新的人力資源專員樑家權有些失落。公司此次面向應屆生和實習生髮布了軟硬件工程師、產品設計師等崗位,但應聘者都未能達到公司期望。“可能一些優秀的畢業生會優先考慮大廠吧,目前收到的簡歷裡,還沒看到985或211高校和研究生學歷的,大多數是普通本科畢業生。”樑家權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坦言。

面臨相同苦惱的,還有深圳市省油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源專員張小姐。“我們的AI崗位今年纔開始增多,能招到有經驗的人才不多,主要還是面向應屆畢業生,而且主要想招研究生學歷的。”張小姐表示,招聘進展不太順利,符合公司條件的候選人很少。

牛客是計算機領域應屆生經常使用的一個校招平臺,也是青年科技人才活躍的交流求職社區。藉助於AI技術,過去一年,牛客AI面試已服務超過150家頭部企業,覆蓋互聯網、製造、金融、快消、零售、醫療等20多個核心行業。

在與衆多企業的交流中,牛客創始人兼CEO葉向宇觀察到當前AI就業市場呈現出鮮明的“金字塔”結構。他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塔尖”的高精尖人才“一將難求”,招聘難度極大;而“塔底”的中低端崗位雖然容量龐大,但競爭異常激烈。這種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正成爲行業發展的關鍵挑戰。

500萬人才缺口背後是供需結構性矛盾

獵聘大數據研究院《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AI技術新發職位的整體增長率爲36.82%,但即便如此,當前國內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萬,AI技術人才處於高度供不應求狀態。

不過,龐大的人才缺口並不意味着相關專業的求職者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千和(化名)是國防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專業的一名研二學生,他告訴記者,“今年大模型方向太火,應聘者擠破頭,競爭真挺激烈”,他目前也在積極求職,預期年薪是40萬元至60萬元。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具身智能方向的研究生項志遠也表示,目前AI領域的求職者往往手握很多頂級會議論文,“競爭一直很卷”。項志遠對崗位薪資的期待也比較務實,預期年薪爲30萬元至50萬元。

千和與項志遠對薪資的保守期待,卻已是許多普通求職者摸不着的“天花板”。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的小尤在求職路上略顯無奈:“收到算法工程師助理offer,月薪6000元。AI行業價值高,但用人要求也高,我現在還夠不上。”

作爲一項前沿的新興技術,人工智能行業對求職者的學歷背景、專業素質、實踐經歷都有着更高的要求。《牛客2025年春季校園招聘白皮書》數據顯示,49.9%的企業明確提升了對985/211院校畢業生的需求,另有26.2%的企業更傾向碩士及以上學歷,許多AI崗位已將“碩博學歷”設爲硬性標準,導致僅具本科學歷且院校背景較弱的學生,往往在簡歷初篩階段就被過濾。

葉向宇表示,從牛客平臺數據及企業招聘動向來看,當前科技公司對AI人才的評價體系正在經歷顯著轉型,呈現出三大核心趨勢:一是“實戰優先”取代單純算法能力比拼,愈發注重候選人蔘與過的真實產業級項目經驗,尤其是能體現技術落

地能力的商業化案例;二是跨領域知識融合成爲硬性門檻,隨着AI向垂直行業滲透,企業對複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三是動態學習能力納入核心競爭力評估,面對大模型快速迭代的技術環境,多家企業通過多輪面試、管培生輪崗制等方式篩選具備快速學習新技術架構能力的人才。

但對於廣大院校層次較低的學生而言,他們普遍面臨前沿技術接觸機會少、實驗設備有限、師資團隊缺乏產業經驗等問題,而且缺乏參與高質量科研項目、競賽或企業級實戰的機會。供需雙方的結構性矛盾,導致當前AI就業市場存在大量普通求職者扎堆競爭有限的中低端崗位,而頂端崗位長期面臨招人難的困境。

彌合“產學脫節”是關鍵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621所普通高校成功備案人工智能本科專業。近年來,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成爲一股潮流,呈現“遍地開花”的局面。但是,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高校培養的畢業生與企業需求之間尚存在差距。

“高校大範圍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反映了旺盛的產業需求。但部分院校硬件資源、師資力量不足,存在盲目發展問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校在設置相關專業時,應合理規劃佈局,依自身定位、優勢與區域需求設置。此外,“開好”更要“辦好”,要通過投入先進實驗器材、引進培養高水平師資、建立質量評估機制等途徑,提升人工智能專業教育水平。

根據百度與北京大學聯合開展的《基於多源大數據的中國人口就業趨勢研究》報告,當前我國AI人才呈現出“用工荒”與“求職難”並存的格局。“根本原因在於教育體系與產業需求脫節,導致人崗錯配嚴重。當前不少高校仍以理論教學爲主,課程更新滯後,難以跟上AI技術迭代節奏,也缺乏項目實踐和產業場景的深度融合。”盧健表示,此外,AI人才培養多聚焦一線城市,而產業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卻早已向更廣區域和更多領域滲透。這種供需結構錯位,不僅拉大了人才缺口,也制約了AI技術的規模化落地。

業界普遍認爲,彌合“產學脫節”,唯有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共育,才能真正打通“高校培養—企業使用”的最後一公里。王鵬表示,高校在教學層面應優化課程體系,增設AI項目實戰等實用課,構建實驗平臺與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校企合作方面,可探索建立合作基地、開展聯合項目、開展訂單式培養,爲企業定向輸送人才等方式,培育更多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

AI熱潮方興未艾,其重塑就業市場的力量已清晰顯現。作爲新興產業,“冰火兩重天”的人才供需失衡現狀或只是暫時的困局,隨着行業的發展與教育體系的完善,“用工荒”與“求職難”的鴻溝或將逐漸得到緩解,驅動產業創新行穩致遠。

(實習生唐文潔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