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誓師大罷免,團結已成鬥爭遮羞布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憲政體制」在新竹登場,首先介紹中華民國憲法歷經七次修憲建構起以臺灣爲主體的民主共同意識。記者蘇健忠/攝影
遮掩扭捏大半年後,賴清德總統終於不再演了。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在全代會上以「必須與公民同行」爲名,向全黨發出大罷免總動員令。現場高呼「大罷免大成功」的口號,恰與賴清德獨白的「團結國家十講」,形成極具諷刺性的對比。一邊高喊團結國家,一邊推動大罷免,反映了賴清德的政治佈局,也暴露了他的權力慾望。團結,已經成爲賴清德鬥爭異己的遮羞布。
賴清德日前啓動「團結國家十講」,首講以「國家」爲題,強調「中華民國臺灣」是民主體制與歷史共同成果,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臺灣」。表面上,這是一場國族論述的重整與主體宣示;實際上更像一場政治表演的開場,在大罷免氛圍與「共諜獵巫」同步發酵之際,令人質疑:賴總統高舉團結之名大登場,是否意在包裝一場針對異己的分裂與壓制工程?
果然,「團結國家」第二講,就以「團結」爲主題,要求團結在民進黨決議文定義的臺灣國家與國家認同下,否則就要透過一次次的選舉罷免,「打掉雜質」。賴清德把不贊成他的六成民意,都看成必須打掉的「雜質」;而且他早在二○一九年副總統電視政見發表會,就提過要「打掉一中雜質」。如此獨裁極權的信念,竟長期深植賴清德心中醞釀發酵,而今着手實施,更讓人不寒而慄。
賴清德現階段的操作顯然更具政治算計:一方面借語言撩撥強化民進黨基本盤動員,另一面則藉團結話術對大罷免案進行正當性加持。同時間,行政體系卻連番以「查共諜」爲名,對教師、軍人、直播主甚至退休公務員調查清洗,動輒以國安大帽壓人打擊政敵,進而以大陸居住證政策,大清查界定陸配戶籍合法性,要清理「非我族類」。連串政策都有違憲侵權,剝奪公民權的爭議,這就是「團結」嗎?
從立法院法案引發的朝野對立、到綠營主導的大罷免,再到行政機關擴大「政策清共諜」的定義,整體社會氛圍正逐漸朝向「你不是自己人,就可能是滲透者」的政治清洗邏輯。監督預算浪費、避免國安侵權,都成爲不護臺的雜質政客,連路人自拍都被質疑是「滲透者」要警察查辦,這種讓人人自危的「臺版麥卡錫主義」,正是執政者以「團結國家」包裝打擊異己的操作,「團結」反成爲分裂的代名詞,「國安」也淪爲罷免的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賴清德在其「國家首講」中刻意淡化中華民國的歷史脈絡與憲政結構,選擇只強調民主在臺灣的本地結果,迴避中華民國戰後接收、憲政移轉等關鍵歷史背景,更未正視目前憲法架構與兩岸政策的制度性難題。這種選擇性歷史敘事,既違背史實也違反憲法,更對臺灣長期制度穩定與國家共識的建立,卻是一場冒進與短視的豪賭。賴清德的談話,不意外地引來大陸國臺辦的點名批評,也意味着兩岸關係更加低迷。
團結從來不只是語言工程,而必須是制度寬容與多元社會的實踐。賴清德即使講滿十講,也無法掩飾其團結與國族論述背後的政治算計與社會分裂。更令人不安的是,賴清德一邊喊團結,一邊抓異己,一邊大罷免;高喊團結之際,大罷免與清共諜同步進行,根本就是政治壓制的多軌部署。
賴清德在民進黨全代會誓師大罷免,最後引用前主席黃信介的喊話,要求大家跟他一起向前走、向自由走、向民主走;但他驅遣青鳥竄飛、公民誤引歧路,全黨動員大罷免,卻恐怕再回頭,民主摧毀殆盡、自由衰敗凋零、國家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