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別再劫貧濟富:是誰瘦了臺電、肥了財團?
臺電累計虧損突破4200億元,經濟部長郭智輝強調,若立院不同意政府撥補臺電,電價勢必調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原訂撥補臺電的一千億元預算遭立法院刪除,經濟部長郭智輝揚言,若不解決,十月須調漲電價才能反映成本。郭智輝的說法,把臺電虧損完全推給「電價不敷成本」,顯是太簡化的說法。臺電近年從「金雞母」變成虧損累累,主要是受不當能源政策扭曲,經營管理失去自主,更被迫對綠電「買高賣低」。不從源頭檢討病竈,光談皮層的電價,解決不了問題。
民進黨花了八年時間將臺灣打造成「非核家園」,在它而言,是一項偉大的使命;對臺電而言,卻是一場可怕的災難。除了電力的調度變得愈發困難,更棘手的是,便宜的核電用昂貴的綠電取代,導致電力成本節節上升,還無法確保供電穩定。最糟的是,政府原本要推動的「電業自由化」,卻打了退堂鼓。如此一來,臺電必須不斷高價購買民間電廠的風光綠電,最後卻只能以一半或三分之一的低價賣出,這纔是臺電「由盈轉虧」的完整真相。
根據臺電的統計,在二○一七年前,臺電外購的民間電力諸如汽電共生和再生能源,比重爲二一・九%。但到了去年,這個外購比重,已增加到卅一・六%。亦即,短短八年,臺電向民間電廠購買的電力,增加了十個百分點。可想而知,這是政府極力推動風光綠能的結果。但在此期間,臺電卻由二○一七年的盈餘四六三億元,轉爲二○二四年的虧損四一一億元,目前累計虧損更高達四二○○億元。如此由盈轉虧的鉅變,究竟是誰在變魔術?
衆所周知,核電的退場除役,使得臺電原本相對低廉穩定的基載支柱垮掉,是它由盈轉虧的主因之一。這點,此處即不再重複申論。更值得注意的是,取代核能的「綠電」昂首闊步上場,帶着政府爲它們量身打造的「高貴身價」賣電給臺電,纔是更重要因素。據統計,臺電本身的「風力」發電成本去年爲每度四・四元,它向民間業者外購價格卻是六・六元;它自身的光電發電成本爲三・九四元,外購價則爲四・八七元。就連火力發電,自發及外購的成本差距也達○・八元。如此「買高賣低」的結果,當然是賣愈多虧愈多。
政府發展綠電,當然是正確的方向;然而,臺灣的電業自由化卻有名無實,發電、售電、輸電責任仍由臺電一肩扛。政府一方面強迫臺電購回民間電廠電力,一方面制訂高價保障對方利益,如此一來,搞得臺電虧損累累,卻肥了那些民間財團。其中,不乏政商關係良好的企業如「雲豹」能源,大把賺走鈔票,卻把嚴重虧損留給臺電,要由政府以人民納稅錢來撥補,否則就得調漲電價。無論是撥補或漲價,都在「劫貧濟富」,撈民衆的荷包去壯大財團,這樣誰能心服?
從二○一七年到二○二四年,臺電的再生能源比重,從四・九%上升爲十一・九%,僅增加了七個百分點。只爲這區區七個百分點,臺灣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臺電「由盈轉虧」,臺灣從山顛到平地處處可見濫伐濫填的太陽能光電場,和許多經常不轉動的風機,社會爲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問題是,臺電只要繼續維持現有綜合電業的組織型態,它就得繼續揹負民進黨的政策包袱,繼續流血向民營財團購電,繼續倚賴政府以預算撥補它的虧損。而問題的核心,就不會被看見,也不會被解決。
沒錯,臺電目前的售價確實是「不敷成本」。但要問的是:誰造成臺電的經營成本如此不合理?又是誰「瘦了臺電,肥了財團」?郭智輝調整電價前,請先回答這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