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核電歸零,人才也歸零

核三廠結束長達40年運轉,具有多年核電實務經驗的優秀人才也將下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就在AI教父黃仁勳再度訪臺,且可能揭曉輝達臺灣總部落腳處的同時,臺灣最後一座核電機組走入歷史,這對臺灣積極發展成AI科技島無疑是最大的警鐘。而非核家園不但可能帶來缺電危機,隨着核電廠全數關閉,這些具有多年核電實務經驗的優秀人才也將下線,未來就算有新核能技術,臺灣恐已無可用之兵。

核三廠除役前夕,閣揆卓榮泰視察了桃園三接觀塘港、大潭電廠,卓揆跟臺電董座曾文生一搭一唱,掛保證大潭電廠滿載可取代核三廠停機後的電量需求。問題是,各縣市都在積極爭取AI產業進駐,未來隨着AI廠遍地開花,不斷推升的用電需求,政府這張穩定供電支票效期能有多久?

而核電歸零,令人憂慮的不光是電力缺口,臺電超過三千名具電廠實務經驗的核電人才不是投閒散置,就是得另謀出路,甚至外流。臺灣發展核電半世紀,核電廠運轉紀錄優良,背後仰賴的是一羣高度專業的人才日夜奉獻,這些核電人才是歷經數十年培養的珍貴資產,卻因錯誤的能源政策以致英雄無用武之地。

賴政府成天掛在嘴上稱對新核能有期待,但人才斷層恐導致未來新核能應用出現時,臺灣根本無人可用的危機。這是民進黨政府在執意關閉所有核電廠時,壓根沒想到的問題,更再次印證這個政府的莽撞與執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