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5年近千人遭蛇吻 男性被咬傷佔七成 花東最多

疾管署公佈國內常見的六大毒蛇。圖/疾管署

清明連假將至,近期溫暖潮溼,蛇類活動力增加,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過去5年來,平均每年近千名民衆遭毒蛇咬傷,案例每年自四月起逐漸增加,男性被咬傷比率較高,約佔七成;以抗蛇毒血清使用率來看,臺東每10萬人中有23.7人,花蓮每10萬人中有17.06人;年齡以45歲以上逾七成最多。

疾管署提醒,近日大家至野外或山區掃墓、賞花、登山、郊遊時,務必做好自我保護。國內常見毒蛇分別爲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目前疾管署都有生產供應抗蛇毒血清。

曾淑慧指出,男性被咬傷比率佔七成,常發生在東部,以抗蛇毒血清使用率來看,臺東每10萬人中有23.7人,花蓮每10萬人中有17.06人;年齡以45歲以上佔比逾七成最多。被毒蛇咬傷的致死率爲0.18%,2017至2021年共有9人死亡,但若沒有及時就醫,死亡率恐怕更高。

被毒蛇咬傷的治療方式爲注射抗蛇毒血清,疾管署爲全國目前唯一生產供應抗蛇毒血清機構,爲避免國人因毒蛇咬傷而危及性命,疾管署在全國190多家醫療院所備有抗蛇毒血清供民衆救急。

由於抗蛇毒血清爲醫師處方用藥,民衆如有使用需求可先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https://gov.tw/yPR)」,查詢鄰近醫療院所抗蛇毒血清的儲備情形,切勿購買來路不明藥物。

天氣轉熱讓蛇毒咬傷增加,四月後明顯咬傷明顯增加,約在八月達到高峰,十一、十二月逐漸下降。曾淑慧指出,民衆進入樹叢及草堆,要打草驚蛇,勿翻動中空林木或石塊,並避免在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時段於蛇類出沒的地方逗留,以免遭毒蛇咬傷。

民衆如不慎被毒蛇咬傷,請保持鎮定,牢記「五要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