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陟:判斷海外市場是否有機會,不妨先看看企業家們是否用腳投票
鳳凰網財經訊6月28-29日,“2025中國企業出海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本次論壇由鳳凰網主辦,雪花超高端系列品牌-醴首席贊助合作,中國企業出海全球化理事會聯合主辦,以“爲開放的世界”爲主題,旨在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之際,爲中國企業搭建思想碰撞、資源對接、規則對話的高端平臺,系統性破解出海難題,共探生態共贏轉型路徑。
長江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助理主任李陟
長江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助理主任李陟結合近期對阿聯酋、土耳其等地區的考察經歷,就企業出海如何平衡短期生存壓力與長期戰略規劃分享了見解。
李陟指出,中東作爲當下中國企業出海的熱門區域,實則是一個龐大且多元的市場集羣,各國基本面差異顯著。以土耳其爲例,其存款年化利率50%左右,背後是近三年貨幣大幅貶值的經濟現實。
“判斷一個市場是否有機會,不妨先看看企業家們是否用腳投票,比如迪拜的中國人已接近30萬,而土耳其的中資企業大概只有1500家左右”,李陟表示。
在企業出海的定位層面,李陟稱需突破傳統思維。他認爲,許多企業對“出海”的理解仍停留在“中國公司向海外賣產品、搶份額,甚至依賴低價競爭”的層面,這是典型的向外輸出路徑,也是一些企業理解的“中國企業全球化”;而更高階的視角應是成爲“全球化的中國企業”——將自身定位爲全球化公司,中國僅作爲全球市場的一部分。以此視角佈局,中東、東南亞、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均可納入戰略版圖,格局更爲開闊。
談及短期生存與長期發展的平衡,李陟認爲:“企業出海第一年不賺錢是正常的,因爲進入到一個陌生的市場需要一個全球本地化的過程,企業要有耐心,甚至需做好三年左右才逐步實現盈利的準備。”
他解釋,“出海後用工成本、供應鏈成本的剛性上漲,疊加對當地市場不熟悉導致的隱性成本,會推高運營壓力。即便是文化更近、距離更近文化也更相近的東南亞市場,製造型企業出海首年成本上浮20%也屬常態;若能通過精細化運營、熟悉當地法規,在三年左右將成本控制到與國內工廠持平,已屬運營出色。建議企業做好這方面的預期管理”。
從中國產業出海的規律來看,李陟總結出兩大關鍵:一是產業鏈抱團出海,二是按階段有序推進。
以長江商學院2019年底開設的東盟班爲例。第一波同學,是上游供應鏈倒逼下的被動產能轉移;第二波,製造業企業爲分散風險主動出海;第三波則進入品牌深耕階段,瞄準東南亞5億多人口、中東較強消費能力等市場沃土;近兩年第四波趨勢顯現,伴隨企業出海的第三方服務機構開始同步“走出去”。
針對中東市場的特殊性,李陟提醒企業需關注幾個維度:
其一,美國及西方在中東影響力顯著,這是不可忽視的客觀現實;
其二,中國與中東連結緊密,“中東向東看”趨勢明顯。中阿、中沙、中海等系列高規格峰會持續推進,會進一步促進雙方的深入合作;
中東不少國家有明確的國家願景戰略規劃,核心是擺脫對能源的單一依賴,推動產業多元化實現經濟轉型。從這些規劃中能找到長期機會:比如數字經濟,中東部分國家很重視數字主權,相關領域發展潛力大。再比如綠色低碳、新能源,大多中東國家都在佈局,這也是重要風口。
此外,中東輕工業的薄弱與進口依賴,爲相關產品貿易提供了廣闊空間;而年輕人口占比高的人口結構,更預示着消費市場的持續增長動能,值得企業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