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勝選!對內2大困境:團結國家、挽救經濟
南韓前總統尹錫悅去年十二月違法宣佈戒嚴,引發停職、彈劾下臺、重選等政治風暴,南韓國政因此空轉半年。儘管新總統已於三日選出,但南韓社會陷入分裂,今年第一季經濟出現負成長,權力真空影響對美關稅談判。
過去半年,戒嚴引發的政治對立導致南韓街頭抗議活動不斷,看守政府無力因應國內政治、社會兩極化帶來的挑戰。總統當選人李在明就任後,分裂根源仍存在,在野的國民力量黨恐持續抗爭。
政治動盪也抑制消費活動,讓零售、餐飲業及旅館業者遭殃。南韓今年第一季經濟比前一季萎縮百分之零點二,南韓央行上週再度下修南韓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期,從百分之一點五下修至零點八,創下新冠疫情以來最大幅度調整。
南韓中央日報報導,南韓國會今年第一季處理的經濟法案數量,比上屆國會同期數量減少近三成。經濟相關法案審查委員會也只開十七次會,不到上屆國會同期的一半。
南韓青年失業率飆升,消費下降,部分原因是川普的貿易戰,這場貿易戰嚴重打擊南韓依賴出口的經濟。美國四月加徵關稅後,南韓對美出口在四月頭幾周大幅下降,南韓大韓航空說,出口下滑可能使其每年損失高達一億美元。
儘管兩國官員已舉行關稅談判,但CNN說,在新總統選出前,南韓國內政治動盪可能減緩談判進程,阻礙貿易協議。
面對社會嚴重分裂造成的動盪與權力真空造成的停擺,南韓選民最希望的還是大選能恢復其對民主制度的信心。
如何重新團結國家,將成爲新政府最大挑戰。
李在明選前呼籲修憲限縮總統否決法案和宣佈戒嚴權力並調整任期,還提議將總統辦公室等機構遷至首爾南方的世宗市,打造新行政首都。他也將推動人工智慧(AI)投資,承諾現階段保留核電,同時計劃朝再生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