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晏獲救命力量 五感料理引共鳴

米其林一星的榮耀,讓李易晏更加肯定自己對於料理與土地情感的連結。(粘耿豪攝)

「后土」菜單設計以土地與收穫爲靈感,回到食材本身思考料理。(好嶼提供)

來自香港的陶藝家,從顧客搖身成爲好嶼餐具的供應者。(粘耿豪攝)

好嶼攜手雲林「農場晃晃」,發表臺灣在地牛肉品牌「后土牛」。(好嶼提供)

「Hosu好嶼」在2025米其林指南中抱回一星、綠星及侍酒師大獎,主廚李易晏登臺領獎時激動落淚,真情流露令人動容。從2022年新入選、到獲綠星以至一星榮耀,李易晏坦言,米其林對好嶼不但是救命的力量,更讓品牌生命在疫情中得以延續,「如果再晚1個月,我可能就撐不下去了。」他強調,評鑑存在的意義是對餐廳用心的肯定,更讓好嶼從一間默默無聞的小餐館,走向主流視野的餐廳。

精選桌盤燈光與菜色

走進「好嶼」,映入眼簾的是許多工作人員在廚房間忙碌穿梭的備菜身影,目光轉向用餐區,眼前則像置身一方靜謐的禪境。從桌椅、器皿、燈光與音樂,到擦手的香氛,都巧妙融入用餐體驗之中。李易晏透露,打造「好嶼」的核心理念,不僅是料理本身,而是讓餐廳成爲「被使用、被感受」的空間。

回顧餐廳設計的過程,他強調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客人的需求,「我們與優秀職人合作,從器具到餐桌,讓客人觸手可及的細節都能傳遞我們的理念。」李易晏貼近土地的概念,呈現在好嶼的菜色中,融合臺灣五大族羣,創造獨具在地精神的菜色設計;這樣的思維也延伸到菜單設計上。

當季的「后土」菜單以土地與收穫爲靈感,回到食材本身思考料理。「后土」之名起源於掌管收穫的后土娘娘,概念則是用土地的角度看待食物,團隊以河鮮爲基底設計全新羹湯,強調鮮味、胡椒與酸味的融合;同時推出以臺灣瓜果與種子爲主的蔬食料理,挑戰高端餐飲常見的高蛋白比例,展現物產多樣性。

這份強調與土地的連結感,讓李易晏長期與在地農民、原住民合作,使用赤嘴蛤、野菜、芝麻、醬油等在地食材,並帶團隊親訪產地,讓同事理解「食材背後是人」;與好嶼密切合作的晃晃農場,從蛋、雞鴨鵝到牛羊皆採用,農場更將飼養多年的母牛交給李易晏,象徵信任。這份緊密關係啓發「后土牛」概念,不僅展現臺灣物產,更承載農民努力與情感。

藉餐飲感受臺灣價值

對臺灣餐飲的未來,李易晏既憂心又樂觀,最大隱憂在於人力短缺,如何持續吸引人才是產業必須面對的挑戰。但他同時強調,多元化正是破解困境的關鍵,餐飲若能展現臺灣樣貌,不必規模龐大,也能在各地小小綻放。對他而言,「好嶼」是七年級世代理念的平臺,他希望藉由餐飲讓世代觀點被看見,也鼓勵年輕餐飲人以多元創新迴應挑戰,爲臺灣找到新的出路。

他並重申,餐廳應該是被使用的空間,而非單純展示廚師技藝的舞臺,當餐廳能兼顧體貼、尊重與多元,每位客人都能在五感共鳴中享受料理。李易晏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好嶼,讓每個人都感受到用心、善良、多元的臺灣價值,這纔是餐飲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