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文專欄》20年後 數位科技發展再現曙光

OpenAI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前設計師Jony Ive與OpenAI首席執行長Sam Altman揭露正在開發的無螢幕、掌上型AI伴侶。(示意圖/美聯社)

近十年來,不少新創嘗試提出如智慧手機生態系般成功的相關產品,但幾乎全遭滑鐵盧,爲何?因爲,他們ㄧ直忽略一個本質上的問題。

前幾日OpenAI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前設計師Jony Ive與OpenAI首席執行長Sam Altman揭露正在開發的無螢幕、掌上型AI伴侶。Jony Ive表示,他希望這些裝置能夠「讓我們快樂」,並改變人們與科技的關係。

數位領域終於再次有點意思了!

過去20年,數位科技發展主要圍繞4個價值:方便性、知識性、商業性與娛樂性。這4個面向創造了智慧手機、搜尋引擎、電商平臺、串流影音等巨大的市場浪潮。然而,正因爲這些模式太成功,市場變得擁擠、同質化。再做一個APP,無論工具、內容或社羣,都會發現功能早被巨頭佔據,注意力被瓜分殆盡,商業模式千篇一律,產品差異越來越小。

於是,越來越多創業者開始問:「我們還能爲人類創造什麼新的科技價值?」,可惜的是,他們努力錯了方向,始終在方便性、知識性、商業性與娛樂性方面着力,完全沒跳脫以上數位匯流經濟發展框架,當然也就提不出甚麼成功的商品。

Jony Ive與Sam Altman的合作是新答案之一種。他們正在開發一種無螢幕、掌上型AI伴侶。這個裝置希望能「讓人快樂」,改變人與科技的關係。至少,他們的哲學思維是創新的。

這句話看似反直覺。科技不是一直追求效率、生產力、資訊嗎?Ive 看得很清楚:當我們被手機困住,被演算法推送淹沒,被通知與回覆壓得喘不過氣,科技與人類的關係早已變質。他說:「我們與科技的關係並不簡單,我們希望創造一種能讓人快樂、平靜、減少焦慮的科技。」這不只是產品策略,而是一種哲學立場,從「人去適應科技」,轉向「科技去迴應人的存在狀態」。

這樣的轉向,是數位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技術紅利逐漸枯竭,過去的創新來自行動化、雲端、AI與感測器。如今這些已成爲公版,技術不再是門檻,而是背景。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也發生變化:當資訊唾手可得、便利不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專注、平靜與意義。人們不再只問「這個服務能不能節省時間」,而是問「這東西有沒有讓我變得更好,讓我更有存在感」。

我認爲下一階段的科技創新至少有兩個方向。第一是「關係式科技」,從「我如何使用科技」轉爲「科技如何陪伴我」。裝置將更像生活中的夥伴,而非冷冰冰的工具,科技退到背景,讓人回到主角。第二是「意義導向科技」,目標不是「做更多事」,而是「幫助人成爲更完整的自己」。這種產品的競爭力不在技術堆疊,而在對人性的理解與哲學觀的表達。

未來的創業機會,將轉向價值層面。競爭不再是功能多寡,而是誰能建立一套新的生活哲學與人機共存關係。企業家不只是產品設計者,更是哲學的提出者與實踐者。

(作者爲科技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