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李斌、何小鵬,十年之後走向不同的“命運交叉口”

最近,理想i8和樂道L90兩款新車上市之後引發的輿論戰,牽動着整個行業的神經。

雖然兩款新車同樣瞄準的是大六座SUV市場,但它們背後的意義截然不同——對理想而言,i8是從增程跨向純電的關鍵轉折點;對蔚來來說,樂道L90則是衝擊盈利、扭轉外界質疑的生死一役。

更巧合的是,這兩款車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亮相上市,讓市場、用戶、甚至水軍們,都迫不及待把它們擺在同一個擂臺上比個高低。

事實上,這場輿論戰火藥味之濃,讓人一時間忘了,這其實是中國造車新勢力進入第二個十年的開場戲。

2024到2025年,恰好是“蔚小理”集體邁入十週年的時間軸——去年,小鵬與蔚來先後迎來了創立十年的節點;今年,理想汽車也正式走完了創業的第一個十年。

十年,對一家車企而言,既是里程碑,也是分水嶺:意味着從“活下來”到“活得好”的轉變,也意味着創始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面對下一個十年,第二條增長曲線該從何而來?

答案的線索,或許就藏在他們最近前後腳拋出的重磅新車裡。

(1)十週年,蔚小理都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衆所周知,理想汽車的第一個十年,是靠着增程式技術、家庭場景和“奶爸營銷”一步步站上高端新能源的舞臺。高毛利、穩現金,讓李想在新勢力中活得最不焦慮。

但進入第二個十年,他必須直面一個技術與心智的雙重挑戰——從增程轉向純電。理想i8,就是這場轉型的試金石。

它不僅是理想首次觸碰豪華純電大六座SUV的市場,更是李想要證明“理想不是不會做純電,而是等到能做贏纔出手”的背水一戰。

不過,從理想i8的上市訂單情況看來,跟其幾乎同檔上市的樂道L90顯然更勝一籌。

這款作爲蔚來進入第二個十年交出的首份答卷——樂道L90,被李斌寄予厚望。

它是蔚來佈局家庭大三排純電SUV市場的核心棋子,也是公司衝擊四季度整體盈利的關鍵槓桿。

相比過往的“慢工出細活”,這一次李斌明顯加快了節奏:定價比預售低1.4萬元,上市即交付,提前備好現車和試駕車,務求用速度與誠意搶佔用戶心智。

從市場反應來看,樂道L90的關注度和訂單表現均超出預期,短期內甚至蓋過了理想i8的熱度。對李斌而言,這不僅是一款車型的勝負,更是蔚來能否擺脫“戰略遠大、執行偏弱”標籤的關鍵一戰。

而在另一邊,何小鵬給出的十週年答卷,則是一輛承載着“小鵬初心”的全新P7。

作爲品牌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車型之一,P7在銷量和形象上的重要性無需贅言。但過去幾年,小鵬的技術口碑常有,設計和情感共鳴卻始終偏弱。

這一次,何小鵬選擇在顏值上“加碼”,把“顏值第一”寫進戰略,投入頂級資源重塑設計團隊,甚至用豪車同款工藝打磨漆面。

上市策略同樣別出心裁——取消預售價,直接用99元意向金撬動超過1萬臺訂單,用一場快節奏的營銷和一次視覺層面的升級,讓新P7成爲小鵬未來產品矩陣的“設計標杆”,試圖以此撬動品牌向上的第二曲線。

三家新勢力,雖然在十週年的節點上給出的答卷各有側重,但功夫汽車發現,這背後卻自始至終有一個關鍵詞貫穿其中,那就是——“聽勸”。

(2)李斌、何小鵬和李想,最終都長成了“聽勸”的樣子?

過去兩年,車圈裡流行一個段子——“全網教李斌當CEO”。從網友到股東,從車主到離職員工,幾乎每個人都試圖勸這位蔚來創始人少講點情懷、多算點經濟賬。以前,李斌看似“聽勸”,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直到今年,一切似乎不同了。

2月底,一位即將離職的蔚來員工在內部論壇髮長文,直指公司“務虛多、務實少”,呼籲集中資源直面現實。李斌不僅在評論區實名迴應,還把文章推送給全員,並強調“提升全員經營意識,從我自己做起”。

隨即,一場覆蓋全公司的組織變革啓動——蔚來全面落地CBU(基本經營單元)機制,每個單元必須建立清晰的ROI和獎懲制度;

李斌親自抓供應鏈、參與核心零部件價格談判,要求成本精確到小數點後四位;甚至連他曾極力堅持的蔚來手機項目,也開始精簡架構。

這種“刮骨療傷”的決心,讓外界第一次看到李斌不再“裝睡”。資本市場也立刻給出反饋——相關消息傳出當天,蔚來股價上漲近10%。

如果說李斌的“聽勸”更多是被現實倒逼,那麼何小鵬的轉變,則是一次主動求變。

在3月的小鵬春季發佈會上,何小鵬坦言,3年前的小鵬是個“偏科生”,技術領先但綜合表現欠佳。

過去三年,他把“聽勸”寫進了戰略,把用戶吐槽變成了研發清單,這從之前全新G6和全新G9的升級中已能一窺。

更重要的是,何小鵬還在戰略層面畫出了雄心勃勃的時間表——2025年量產自研圖靈芯片、實現L3級自動駕駛,2026年探索L4停車場無人駕駛和人形機器人。即便出口量已居新勢力首位、成功進入歐美市場,他依然說“小鵬還在ICU門口”,危機感絲毫未減。

事實上,無論是李斌還是何小鵬,他們兩人都是在歷經幾輪市場的“教育”後,纔開始真正聆聽用戶的聲音。

因此,當從一開始就在打“順風局”的李想,如今也不得不開通個人抖音賬戶直面用戶之時,我們才意識到,“聽勸”已經不再是創始人形象管理的附屬品,而是企業在新競爭週期裡的必修課。

一直以來,李想都是車圈裡最不怕“懟回去”的那類人——觀點犀利、邏輯清晰,對外界質疑從不拐彎抹角。

過去十年,他幾乎是在按自己的路線圖一路狂飆,哪怕面對質疑,也更多是用結果去迴應。

但理想i8上市這一戰,他選擇了換一種方式出現。

產品定義本身,就是對市場呼聲的直接回應——更豪華、更智能、更能在純電領域硬碰硬,主動打破“只會做增程”的刻板印象。隨後把產品版本由三個縮減至一個,也是最直接的體現。

三位創始人,從不同起點出發,卻都在新一輪行業淘汰賽中,被逼或自願地長成了“聽勸”的樣子。

區別只是,有人是被現實按在地上聽,有人是自己搬了把椅子坐下來聽——但方向殊途同歸:在下一個十年,誰更懂用戶、誰更快行動,誰纔有資格繼續坐在牌桌上。

(3)小鵬向左,理想向右,蔚來向新?

李想、何小鵬以及李斌三位創始人在十週年交出的階段性作業之後,接下來必須面對的一個事實是,給他們試錯的時間,已經遠比創業初期少得多。

資本市場的耐心在減弱,競爭對手的迭代在加速,用戶的忠誠度也在被一波又一波的新產品稀釋。此時每一次戰略選擇,都會像是在有限的棋盤上落下一顆決定局勢的子。

小鵬向左,是把籌碼壓在智能化與AI化的未來上,賭的是技術壁壘形成後帶來的長週期回報;

理想向右,是持續放大用戶信任與品牌溫度,用規模和口碑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

而蔚來向新,則是在重構內部機制、調整成本結構的同時,尋找一條既保調性又能活得久的盈利路徑。

這三條路,看似各奔東西,卻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在下一個十年,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4)功夫拍案

十年前,“蔚小理”是並肩闖關的創業兄弟;十年後,他們站在了不同的岔路口,各自押注不同的未來。

小鵬要用技術突圍,理想要用規模製勝,蔚來要在革新中自救。

下一個十年,不會再有所有人都能活下來的好運——牌桌上的席位有限,誰能笑到最後,取決於誰能在最短時間裡跑出第二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