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車主風評被害,誰是最終受害者?

作者|小滿

聲明|題圖來源於網絡。驚蟄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理想車主們或許從未想過,自己會因爲一條理想i8與乘龍重卡的對撞測試視頻,被貼上“低素質”的羣體標籤。

過去一週,社交媒體上涌現出大量關於理想車主素質低下的視頻曝光和吐槽。一時間,理想車主的形象成爲了輿論的靶心,針對理想車主的熱嘲儼然到了一個新高度。有網友調侃“理想車主過個年好難,因爲一年四季,他們全在多事之秋”。

理想汽車法務部適時發佈聲明稱,相關負面信息具有多頻次、內容高度同質化等特徵,涉嫌有組織的違法犯罪,理想正在固定相關證據,將堅決通過平臺投訴、發起民事訴訟、刑事報案等一切法律途徑追究其法律責任。

然而不論理想官方如何表態,理想車主們已然被貼上負面標籤。而在這場全網狂歡背後,事實果真如網友們的爆料一樣嗎?最終的受害者只是理想車主嗎?

被“羣嘲”的理想車主

打開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搜索“理想車主”“理想車主素質”相關話題可以發現,這些類型的內容播放量都不低,且內容基本以負面和吐槽爲主。其中,被網友們吐槽最多的,基本集中在理想車主的“亂停車”“隨意加塞”“逆行”等行爲。

只是令人困惑的是,這些常見的問題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汽車品牌的駕駛員身上,但爲何偏偏是理想車主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呢?

有網友認爲,理想成立至今已經銷售超過133萬輛汽車,難免會有“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但據國內新能源車企公佈的2025年上半年銷售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比亞迪本年累計銷量爲214.6萬輛,去年累計爲161.3萬輛,同比增加33.04%。對比來看,理想汽車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歷史累計交付量僅爲133.7萬輛,和比亞迪相比,理想的車主羣體佔比並不算大。

*圖片來源:比亞迪官網

還有一種觀點認爲,是新勢力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的過度營銷和李想“硬剛”的性格,讓理想車主成了吐槽的“背鍋俠”。

在新能源汽車進入大衆視野之前,傳統車企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的確相對剋制。企業高管除了在財經新聞和自家的品牌活動上露面,幾乎不會以個人身份公開發聲。包括傳統汽車品牌的營銷手段,也沒有高度依賴社交媒體,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聚焦於TVC和用戶活動等傳統方式上。

因此,儘管傳統汽車品牌也有諸如“浴皇大帝(凱迪拉克)”“馬路三大媽(軒逸、雷凌、卡羅拉)”等網絡梗和段子,但這些品牌的車主們在社交媒體上並沒有像理想車主這樣飽受貶低和攻擊。

*圖片來源:電商平臺上售賣的趣味貼紙

然而,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猛發展,社交媒體已經成爲新能源品牌主要的傳播陣地。在這裡,高管之間的互懟、粉絲之間的互掐似乎已經成爲了一種常態,甚至成爲品牌營銷的一部分。

再疊加李想在真人秀節目《贏在中國藍天碧水間》中當場發飆的視頻,以及在2020年理想汽車用戶日上針對增程技術的一番“爆粗口”言論。作爲一家企業的創始人,李想直來直往的性格,在社媒平臺上確實很容易引發一些人的嘲諷和吐槽。

此外,還有部分網友認爲是社媒平臺算法起到了干擾作用,“一旦你看了,點贊甚至評論了,平臺就會經常推送此類視頻。”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

據南都大數據研究院2024年12月發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98%的受訪者表示在互聯網遭遇過算法帶來的困擾。調查中,反映個性化推送問題的受訪者佔比最高。64.49%的受訪者表示瀏覽過某一話題/產品/服務後,發現平臺持續推送相關內容;同時53.78%的受訪者反映,自己對該類內容點擊“不感興趣”後,平臺仍推送類似消息;更有50.41%的受訪者表示,關閉“個性化推薦”後平臺仍根據瀏覽記錄推送相關內容。

*圖片來源: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而在新能源汽車品牌身上可以看到的是,他們利用社交媒體的傳播效率達到品牌營銷的目標,但同時也在被社交媒體反噬。

刻板印象從何而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的車主羣體形象已經被粗暴地簡化爲一個個充滿惡意的標籤——理想車主亂停車是口碑和傳承,買特斯拉的車主都是新能源韭菜,有才華的網友們還編出了“買蔚來品冤種人生”“比亞迪自燃唐”這樣的段子,而這種網絡熱梗式的羣體暴力也如病毒般蔓延。

被精心炮製或跟風傳播的刻板印象,看似是網友的“自發創作”,實則暗藏商業黑手與羣體偏見交織的暗流。而仔細觀察也會發現,社交媒體對車主羣體的“定罪”遵循一套高效的生產邏輯。

例如“邪惡大鼠標”特斯拉:除廣爲人知的“剎不住車”標籤外,特斯拉車主還被塑造成“韭菜”(指被品牌割韭菜)、“人體試驗品”。包括無任何科學研究佐證,卻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開的“開特斯拉導致脫髮、流鼻血”的所謂親歷者故事,將空調黴味與“慢性中毒”關聯的警示視頻。至於,比亞迪的“自燃唐”與小米的“綠化帶戰神”更不必說。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這些案例揭示了此類標籤產生的核心公式:真實故事+情緒放大+重複傳播。即,個別事件在社交媒體發佈後,因爲焦慮、恐懼、戲謔的個人情緒引發用戶關注形成可觀的網絡流量,再經算法推薦形成信息繭房後得到廣泛傳播,最終固化爲了車主羣體的“原罪”。

舉例來說,當一名用戶拍攝“理想車主違規停車”的視頻爆火後,平臺相關主題的內容會得到大量推薦。而其他用戶在看到同類視頻有流量後,也會開始創作相同主題的內容,於是社交媒體上反映同一現象的內容越來越多。但其他不知情的普通用戶看到的是“所有理想車主都在違規停車”,從而形成負面刻板印象。

北京大成(濟南)律師事務所律師表示,單純的客觀記錄並不構成侵權,但如果專門盯着理想車拍違規、刻意篩選素材,還用“99%的理想車主都這樣”等絕對化言論給羣體貼標籤,甚至捏造事實貶低整個羣體,這就超出了監督範疇,構成對企業法人名譽權的侵犯。

在媒體的採訪報道中,已有車主爲這樣的“標籤化”叫苦喊冤。據齊魯晚報報道,濟南車主曲女士面對採訪時表示,她明明將車規規矩矩停在小區劃定車位,卻因鄰居刷到網上針對理想車主的負面言論,被當面指責“亂停車”;更讓她無奈的是,一次在商場固定車位停車時,車輛被其他車主故意緊貼甚至擋道,通知對方挪車時,對方還甩來一句“就該治治你們這些理想車主”,讓她既委屈又憤怒。

*理想車主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大多數網友也不曾意識到,關於車主羣體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源於社交媒體對車主羣體共性的描述和總結。在這些描述中,車主往往被貼上各種負面標籤,如“素質低下”“駕駛魯莽”等。但這些標籤往往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更多的是基於個別事件或極端案例的放大和傳播。

標籤化背後:新能源集體“被害”

理想車主風評被害的背後,其實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的加劇和無序競爭的深化。

自2023年起,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飛速發展階段。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3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700萬輛,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佔有率將接近58%。

但在這些成就的背後,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車企的“內卷”。

首先,是價格內卷。

今年5月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關於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批評國內汽車行業無序“價格戰”是“內卷式”競爭的典型表現,不僅會擠壓企業利潤空間、阻礙行業發展,還會危害消費者權益、帶來安全隱患。隨後工信部表示,贊同並支持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出的倡議,將加大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整治力度,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採取必要的監管措施,堅決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艾睿鉑亞太區汽車及工業品諮詢業務負責人戴加輝(Stephen Dyer)曾表示:“中國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一,正經歷着激烈的價格戰,日新月異的創新速度,不斷被新勢力刷新行業標準。這樣的環境推動了技術和成本效率的顯著突破,但也讓許多企業難以實現可持續盈利。”

其次,是營銷內卷。

今年4月,工信部發布《裝備工業一司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公告。會議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這一公告也在隨後的上海車展上有所反映:車展上沒有車企再拿“全場景智駕”“零接管”等花式營銷概念打擦邊球,多家中外車企在發佈自家智能系統時,對智能功能的提及非常謹慎。

當價格和營銷的內卷路徑都被“管控”後,如何提升品牌銷量成爲了各個車企的重要課題。一方面是all in 技術升級,另一方面則有可能是輿論戰。

今年3月,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汽車行業無序競爭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企業不惜犧牲利潤搶佔市場,虛假宣傳惡意抹黑等現象也時有發生。今後將着力整治市場亂象,規範競爭秩序,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

相關部門負責人不點名表示有的車企“不惜犧牲利潤搶佔市場”“虛假宣傳惡意抹黑”等行爲,對我國汽車行業的無序“內卷”發出了明確的治理信號。

而針對此次理想汽車i8和理想車主的連續負面輿情問題,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想通過視頻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當年L9發佈的時候,就有一波宣傳說理想汽車倒閉了;到Mega上市的時候大家也都知道相關情況;然後i8發佈時,又是大量的輿情事件。”他直言,“每一次背後都有一個不同的品牌在操控,這一次我們也知道哪個品牌在操控,但其實背後也都是專業的水軍機構。”

*理想Mega車型(圖片來源:理想汽車官網)

儘管這些專業水軍機構會“把各種痕跡藏得很深”,但李想堅定表示:“我們不想把自己黑化,去變成跟他們一樣的人。如果我們變成跟他們一樣的人,他們就徹底贏了。”

理想車主風評被害,其實只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上亂象的一個縮影。

在這個市場中,情緒化的言論和未經證實的真相往往雜糅在一起,使得真正想要買車的消費者難以獲得有效的決策參考。他們不僅要面對車輛本身可能存在的質量問題和技術短板,還要承受來自社交媒體的無端指責和貶低。

而那些已經購買了汽車的車主,則更是直接淪爲了行業競爭的犧牲品,他們曾經對“有車生活”的美好向往,卻在網絡上的口水戰中逐漸被消耗殆盡。這不僅是對車主個人的傷害,更是對整個汽車行業的一種無形反噬。

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需要的是理性、客觀的討論和評價,而不是情緒化的攻擊和抹黑。如果這種亂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和糾正,那麼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車主和消費者受到無辜的牽連和傷害,他們的購車體驗將被負面輿論所籠罩,對品牌的信任度也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