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稱人”是古代的體檢嗎?(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問)
人民日報記者 孟揚、唐中科
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七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標誌着夏季的開始、春季的結束,2025年立夏始於5月5日。
立夏過後,氣溫明顯升高,降雨量增多,農作物長勢旺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道: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有“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長大。
立夏時節,江蘇、福建、重慶等地的茉莉花盛開,散發迷人的芬芳;安徽、河南、陝西等地的石榴花綻放,爲夏日增添一抹濃烈的色彩。
陽光更熾,綠蔭漸濃。立夏,標誌着又一次季節的變換。
如果說,春意味着播種與萌發,那麼夏就是生長的時節。與這一層含義相聯繫,“立夏稱人”的習俗饒有興味。
在江蘇、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區,立夏日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杆簡樸的木杆秤懸於房樑或樹杈間,秤鉤上掛着籃筐或木凳,鄉鄰友人圍聚一處,人們依次坐到筐裡或凳上,司秤人調整秤砣報出數目,還要高聲誦唸吉祥的話語。
這一傳統儀式很有“講究”。比如,稱量時秤砣只能由小數到大數地向外移出,寓意“只增不減”;孩童稱量時可以在口袋裡放塊石頭,寓意“壓歲長壽”。儘管現在電子秤早已普及,但對於“這一稱”,人們仍執着於古老的儀式感。看到孩子增重、老人增重,父母、兒孫快樂的笑容裡綻放着祈望健康長壽的心意。“新裝扛秤好稱人,卻喜今年重幾斤。吃過一株健腳筍,更加蹦跳有精神。”現代作家周作人的詩句描述的就是這一立夏習俗。
這一習俗的起源,民間傳說有多種版本,其中一種與“育兒”相關的傳說流傳較廣。三國時期,蜀主劉備與吳王孫權的妹妹聯姻後,將兒子阿斗交由孫夫人照顧。孫夫人爲了表明自己會盡心養育,想了一個辦法:每年在立夏這一日給阿斗稱體重報平安。這個做法傳到民間,逐漸演變爲立夏日祈求平安的風俗。
傳說不同於史實,但通過一些文字記載,也可推測這一習俗至少已有數百年。清同治元年編輯的《蘇州府志》中有立夏日“以大秤衡人而記其輕重”的記載。初刻於清道光十年的《清嘉錄》中也有“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驗夏中之肥瘠”的記敘,不僅說明了“稱人”的緣由,還提到了每年立夏稱重以測量一年來的生長趨勢,還要在立秋時稱一次,以考量身體是否受到了苦夏的影響。
氣溫升高、炎熱潮溼、晝長夜短的夏天,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逐漸加快,如果心腦的血液供給不足,容易出現乏力萎靡、睡眠不穩、食慾減退等現象。在立夏時稱量體重,做到心中有數,以便順應人體與季節的變化,調整作息、調整飲食,以養心健脾,清熱降火,以適應萬物“生長”之勢。這樣看,古人的這一習俗帶有順應自然維護身心健康的考慮。體重是衡量身體狀態的一項重要指標,但只根據體重增減來判斷健康情況,依據並不是很充分,叫作“體檢”未免牽強,但這一做法至少帶有了家庭健康管理的象徵意義。
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健康監測手段不斷更新,但立夏稱人這一傳統習俗,不僅是現在與過去相連接的情感紐帶,也體現着中華民族應時而動、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