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模式 東北黑土地保衛戰
在吉林省梨樹縣誕生並逐漸推廣的「梨樹模式」,正爲大陸東北這片黑土地蓋上一層保護被,探索出可持續利用的新路徑。(藍孝威攝)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大陸東北黑土地素有「耕地大熊貓」之稱,是糧食安全的重要根基。然而,隨着長期深翻耕作和化肥使用過度,這片肥沃土地正面臨有機質流失、地力下降的嚴峻挑戰。如何守護黑土地成爲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在吉林梨樹縣誕生並逐漸推廣的「梨樹模式」,正爲這片黑土地蓋上一層保護被,探索出可持續利用的新路徑。
梨樹模式實訓基地站長王貴滿指出,這一模式核心概括爲六個字——「秸稈、覆蓋、還田」。透過將農作物收穫後的秸稈直接還田、覆蓋在地表,任其自然腐爛,既能補充土壤有機質,又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黑土地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旱情,特別是東北地區常見的「春旱」與「伏旱」。覆蓋秸稈後,冬季的雨雪和夏季的降水能得到有效保存,對於農作物在抽穗、揚花、灌漿等需水關鍵期尤爲重要。王貴滿解釋:「伏旱往往發生在7月至8月,對農作物影響極大,而秸稈覆蓋能顯著緩解這一問題,保障農作物正常生長。」
此外,秸稈分解後能爲土壤提供新鮮有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形成良性循環。最直觀的變化是蚯蚓數量的增加,覆蓋後的地塊中,蚯蚓數量是傳統耕作方式下的10至20倍,顯示土壤活力與生態環境已得到明顯改善。
梨樹模式不僅守護土壤,還爲農民帶來直接收益。由於免除深翻和繁瑣的整地步驟,農民可直接使用播種機播種,大幅簡化耕作流程,既節省人力成本,也提高效率。王貴滿表示,這種模式正在爲未來更加簡便高效的農業打下基礎。
更重要的是,秸稈覆蓋能顯著減少化肥使用。數據顯示,實施梨樹模式三年後,化肥用量可下降20%,長期施肥帶來的土壤污染問題也將逐步緩解。
研究顯示,每增加50毫米的降水,糧食產量平均可增產8%以上。在伏旱之年,實施梨樹模式的地塊與未實施的地塊相比,產量可高出10%以上。
梨樹模式自2021年起已在大陸西北、華北等地推廣,並在南方山區茶園等地開展實踐,效果良好。例如,北京密雲水庫周邊設立了梨樹模式示範田,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減少化肥流入水庫,間接提升水質安全。(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