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覆蓋「給大地蓋被子」 吉林「梨樹模式」重塑古老黑土地生機

▲ 吉林「梨樹模式」 讓東北「耕地大貓熊」之稱的黑土地重生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吉林報導

大陸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給大地蓋被子」爲核心理念的黑土地保護革命,徹底改變東北農業的面貌,當地首創的「梨樹模式」,以秸稈覆蓋還田爲技術核心,兼顧「保土、保水、保生態、保收益」,不僅讓黑土地恢復生機,甚至成爲參考典範。隨着模式成熟推廣,梨樹縣的玉米產業鏈正加速升級,《東森新媒體ETtoday》實際採訪,發現當地從田間管理到食品加工,形成一條完整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成爲「黑土糧倉」最好的示範與應用商機。

吉林梨樹縣是全大陸糧食生產5強縣之一,也是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驗田。從2007年起採用以玉米秸稈覆蓋、全過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爲核心的「梨樹模式」。2020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特地到在吉林省考察「梨樹模式」,指出要保護東北這片黑土地的耕地大貓熊。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 。(圖/記者任以芳攝)

「梨樹模式」爲何誕生在梨樹縣?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介紹,當年這項計劃是「築巢引鳳」,當地縣政府出資7000萬(單位:人民幣,同下),在中國農業大學蓋了一個實驗站,聚集大陸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相關專家,包括域外的專家70、80人,每年在梨樹工作的碩士生和博士生100多人,

王貴滿說,當時有好多優秀的人一起工作,被外界形容是「神仙打架」,最終打出「梨樹模式」,另一方面有在東北三省集合一些優秀的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率先透過他們的實踐完善提升「梨樹模式』」的技術體系和技術。

▲廢棄秸稈覆蓋能有效減緩土壤水分蒸發 。(圖/記者任以芳攝)

被譽爲大陸東北黑土地保護與現代農業轉型典範的「梨樹模式」,主要理念是以「秸稈覆蓋還田」爲核心技術,透過減少因耕作翻擾、破壞土地,保留地表覆蓋、促進生態循環,實現「保土、保水、保生態、保收益」四大目標,這項技術讓曾一度退化的黑土地重新煥發生命力。

如今經過反覆實踐,「梨樹模式」操作非常成熟。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像《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介紹,首先「梨樹模式」最大的特點是保水與保生態。

廢棄秸稈覆蓋能有效減緩土壤水分蒸發,使土地含水量平均提升,相當於「每年多了50毫米的降水量」。同時,秸稈腐爛後成爲豐富的有機質來源,促進微生物與土壤動物繁殖,蚯蚓數量更是傳統耕作地的10倍至20倍,形成明顯對比。

▲「梨樹模式」的實施三年後可減少約20%的化肥使用量 。(圖/記者任以芳攝)

王貴滿指出,「這種農作法大幅提升農民的收益,原來翻地、整地、起壟、播種等要十幾個環節,現在用免耕播種機就能完成,大大簡化生產程序,讓農業變得更高效、更方便,減少勞動量與燃油消耗。」他總結,「梨樹模式的六個字,就是『秸稈覆蓋還田』。」

他進一步介紹,「梨樹模式」的實施三年後可減少約20%的化肥使用量,五年後玉米中部分毒素含量下降,農產品品質明顯提升,應用該模式的地塊平均糧食產量提升8%以上,即便在伏旱年份仍能增產約10%。「我們測定發現,土壤有機質以每年0.1%的速度提升,這對黑土地的保育意義重大。」

▲黑土層的形成需時極長,形成1公分黑土層要兩百到四百年。(圖/記者任以芳攝)

針對黑土地變薄的問題,王貴滿一邊說、一邊蹲下抓起一把黑土壤介紹,「黑土層的形成需時極長,形成1公分黑土層要兩百到四百年」,因此短期內厚度變化有限,但有機質增加是真實可觀測的。他強調,「我們的產量增加,品質也變好,就是最好的證明。」即使產量情況來看,有機質是以這樣的速度在提升,土壤的含水量相對的會增加。

「梨樹模式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理念。」王院長說,「要給我們的大地蓋上被子,讓土地休養生息、讓自然修復。」

▼  東北黑土地。(圖/記者任以芳攝)

▲吉林「梨樹模式」已在東北三省超過105個示範點。(圖/記者任以芳攝)

「梨樹模式」已在東北三省超過105個示範點,最長的試驗田已持續18年,被譽爲推動黑土地永續利用的「燈塔工程」。自2021年起,向大陸西北、華北及南方地區推廣,初步成效顯著。例如北京密雲水庫周邊的示範田,不僅提升作物收益,也減少化肥與水分流失,對水源保護具有積極意義。

隨着「梨樹模式」在吉林省的全面推廣,四平市梨樹縣的玉米產業鏈也跟着全面升級。吉林省晟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軍指出,「梨樹縣良好的招商環境與政府支持,是我們選擇在這裡建廠的主要原因。」目前企業一期廠房於2022年投產,2023年啓動二期工程,新車間也正加緊建設中。

▲ 吉林「梨樹模式」帶動當地玉米產業、黑土地重生 。(圖/記者任以芳攝)

《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走進車間,工作人員正在速凍玉米與高溫殺菌技術,確保玉米從採摘到速凍不超過八小時,最大限度保留鮮甜口感,生產線分爲兩大主線,速凍玉米與真空殺菌玉米,後者經「121度高溫殺菌」後可常溫保存長達12至18個月。

張軍介紹,廠區全程控溫、全年恆溫運作,速凍隧道可達零下30多度,而車間平均氣溫維持在攝氏0至5度之間,爲工人提供「夏季清爽、冬季不冷」的舒適環境。

▲從梨樹縣基地採摘到速凍僅需八小時,比傳統小廠的24小時加工快三倍。(圖/記者任以芳攝)

「從梨樹縣基地採摘到速凍僅需八小時,比傳統小廠的24小時加工快三倍,玉米的甜度、色澤與口感都更佳。」張軍表示,企業未來還將拓展外銷市場,產品符合清真認證標準,「像杜拜等中東國家都能出口,這是我們下一步要突破的方向。」

如今,在梨樹這片黑土地上,從「秸稈覆蓋」的農田保育,到「速凍玉米」的現代加工,成功貫通田間與市場的綠色產業鏈,展現出黑土地復興的新商機。

▼ 吉林省晟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軍打算把東北速凍鮮玉米銷往中東。(圖/記者任以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