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近10年才整治完成 過去淡水河的「垃圾山」奇觀

通往垃圾場的便道沿線到處可見垃圾漂浮在淡水河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5/05/06 杜慶明攝影)

隨着臺灣經濟蓬勃發展,儘管人口成長以及都市擴展,但是相關的配套措施卻沒有跟上,當年的垃圾處理就是一環,在垃圾場沒有跟上居民需求的情況下,淡水河沿岸就成了垃圾棄置廠,甚至堆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垃圾山。

1980年代的臺灣正值經濟快速發展期,然而中央政府並未建立完善的垃圾處理政策體系。在缺乏統一規劃的情況下,各地方鄉鎮公所的清潔隊必須自行尋找垃圾棄置場所。由於私人土地需要支付租金且地主多不願意配合,公有河川地因此成爲最便利的垃圾傾倒場所。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長潘禮門、市議員洪濬哲、林瑞圖等人,十八日到臺北縣蘆洲鄉勘查淡水河堤防,指責蘆洲鄉公所在行水區內傾倒垃圾,影響行水安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0/06/18 曾學仁攝影)

【推薦閱讀】 臭土變綠地! 歷經八年抗戰的蛻變|內湖垃圾山 北市「垃圾專用袋」竟已實施26年 多縣市陸續跟進

淡水河流域涵蓋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及淡水河本身,流經基隆市、臺北縣、桃園縣和臺北市,擁有超過500萬人口。在當時的處理模式下,臺北縣的垃圾場幾乎全部集中在大漢溪、新店溪兩岸,形成一座座高達5至6層樓的垃圾山。這些垃圾山不僅散發惡臭,悶燒現象更成爲兩岸居民的夢魘。

垃圾山對淡水河生態系統造成嚴重衝擊,每當颱風或暴雨來襲,兩岸垃圾被河水沖刷而下,阻礙了河道通暢,也加重水質污染問題,根據當時資料,淡水河系的無溶氧河段從1969年的30公里,逐漸增加到1975年的50公里,1986年更接近64公里。河中大腸菌數也從每cc 4200個激增至12萬個,污染範圍呈現向上遊擴展的嚴重趨勢。

淡水落日,美得令人心醉,一向是詩人雅客詠頌的題材,也是臺北人洗滌身心的去處,但曾幾何時,河岸邊已被世俗的海鮮樓、攤販、小吃店日漸佔據,夕陽美景仍在,但遍地的垃圾讓人嫌惡,不禁感嘆:國人對大自然的美太蹧蹋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4/08/30 屠惠剛攝影)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政府終於在1992年啓動「大漢溪沿岸舊垃圾清運計劃」。這項堪比古代愚公移山的浩大工程,計劃將數十年來累積的垃圾全部清運至林口下福村掩埋場。然而,實際執行過程遠比預期複雜,原本省水利局估計僅有273萬立方公尺的垃圾量,經過實際鑽探後竟高達755萬立方公尺,預算也從原先的26.3億元追加至35.8億元。

這項清運工程歷時近10年才基本完成,期間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成爲臺灣環境整治史上規模最大的垃圾清理行動之一。儘管投入如此龐大的資源,仍無法將河岸垃圾山完全移除,部分垃圾至今仍潛伏在河面之下或掩埋在土層中。

直到近年來,昔日的垃圾山大多已被清除,原址興建起美侖美奐的河濱公園。以三重河濱公園爲例,很難想像原本是高聳的垃圾山,如今已成爲市民休閒運動的場所。生態環境也逐漸恢復,河中魚種增加,白鷺鷥和候鳥重新在此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