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虹院士: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 科技導報

2022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成體系建制化模式組織科技創新活動,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項目研發攻關任務,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在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國家戰略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高校承擔着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高等教育法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爲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第三十一條)。與科研院所不同,高校的科研佈局圍繞人才培養爲核心,院系組織的建設基於學科,是教學與科研活動建制化的產物。在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1)基於學科的資源配置方式致使高校優質資源分散於學院,這阻滯了高校優質資源的跨學科聚攏,也制約着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學科佈局滯後於學科發展。

2)高校的研究單元以課題組爲主,受人員編制、招生名額等因素限制,單個課題組體量小,研究範式長期以自由探索爲主。

3)目前高校對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通常需要考慮個人的科研成果,這種評價體系不利於成建制的科研組織方式。

有組織科研要求配備超越實體的人才吸納與調配機制,圍繞重大任務有序動員和組織起不同層次的科研人才,更要面向實際需要靈活調動和調整。爲此,建議:

1)建立校級層面的有組織科研推進委員會,由校長或主管科研的副校長牽頭,各學院院長、科研機構的負責人共同參與,統籌規劃學校有組織科研發展戰略、有組織科研機構建設以及資源配置。

2)高校必須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爲導向,加大高層次人才、高水平團隊和高端平臺建設力度。根據任務不同,打破傳統以學科專業爲主導的科研模式,整合多學科力量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把優勢資源、關鍵力量匯聚到“卡脖子”難題上開展集成攻關,最大範圍內組織融匯研究力量。

3)改革現有高校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對承擔國家重要科技工程項目的人員,建立對應的評價制度,對其參與有組織科研計劃或項目的工作予以認可和評定,納入考覈、晉升、獎勵的範疇。

4)有組織科研體現在堅持育人導向上,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贏得主動。高校開展有組織科研既要在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上下功夫,更要抓住人才培養質量這個關鍵點,在承接國家科研任務過程中不斷完善科研育人工作體系,培養跨學科專業的綜合性人才。

原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24年第24期,歡迎訂閱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