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消息接連不斷 多企披露固態電池量產時間
近期,多家企業陸續披露了其在固態電池領域的最新進展和量產時間。業界認爲,憑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快速充電能力,固態電池有望成爲下一代電池的主流技術路線之一。隨着技術研發與成本瓶頸不斷突破,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正在加速,未來有望在低空經濟、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多重場景得到廣泛應用。
產業化持續推進
今年以來,固態電池領域的利好消息接連不斷。
近日,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透露,目前公司已量產360Wh/kg的半固態動力電池,正在開發全尺寸全固態電芯,預計2027年裝車。
在此之前,已有多家企業披露了其在固態電池領域的最新進展和量產時間。
2月15日,比亞迪方面稱,將在2027年左右啓動全固態電池批量示範裝車應用,2030年後實現大規模上車。
5月14日,寧德時代在投資者關係活動中透露,公司在全固態電池上持續堅定投入,技術處於行業領先水平,2027年有望實現小批量生產。
5月中旬,國軒高科宣佈,已建成0.2GWh“金石”全固態電池中試線,併發布了包括G垣準固態電池在內的多項新產品。另外,公司生產的金石電池中試樣品電芯能量密度達到了350Wh/kg,且金石全固態電池封裝與集成系統(PACK)已完成初步開發應用工作,並開啓裝車路測。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春陽聯合國際團隊,利用原位透射電鏡技術在納米尺度首次揭開了固態電池突發短路成因,並提出了相應對策,研究成果5月20日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雜誌》上。該研究爲新型固態電池的開發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6月中旬,天眼查知識產權信息顯示,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公佈了“固態電池複合電極與製備方法及包含其複合電極的固態電池”專利,引發業內關注。
據瞭解,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是鋰離子電池的四大關鍵材料,將液態電池升級到全固態電池的核心,其核心變革就是將電解液和隔膜替換爲固態電解質。
“相對於現有的鋰離子電池,固態電解質不可燃,高低溫性能和環境適應性更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而且,固態電解質能夠使用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極材料,從而有望製造出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因此,固態電池被認爲是未來電池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李泓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稱。
除了技術的不斷突破,政策端也在不斷加碼。
3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正式發佈,將於2026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國標聚焦熱擴散、底部撞擊和快充循環安全性三大領域,充分體現了對電池設計與材料的高要求。
緊接着,中國汽車工程學會5月22日正式推出《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團體標準,首次明確了全固態電池的定義,解決了行業界定模糊、測試方法缺失等問題,爲技術升級和產業化應用奠定基礎。
華金證券研報稱,新國標的實施,無疑加速了固態電池從實驗室走向實際量產的進程,尤其是當下車企對安全性的高度重視,將大大推動全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目前,固態電池正處於測試階段,出貨量較少,市場普及預計還需5至10年”,華龍證券認爲,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機器人等多重場景,有望提振固態電池需求。
“我們看好固態電池的發展前景,以eVTOL爲代表的載人飛行器對於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要求較高,將是固態電池未來一個重要的目標應用場景。”上海沃蘭特航空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合夥人、高級副總裁黃小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上市公司搶先佈局
華龍證券指出,2024年,半固態電池已實現10GWh級別的出貨量,全固態電池有望在2028年進入GWh級應用階段。EV Tank預計,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電解液含量低於10%)的出貨量將達到614.1GWh,在整體鋰電池中的滲透率預計在10%左右,其市場規模將超過2500億元。
隨着固態電池產業化不斷推動,多家上市公司已搶先佈局。
近日,欣旺達宣佈,公司已通過負極使用鋰金屬進一步將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目前已有實驗室原型樣品。預計2027年完成能量密度大於700Wh/kg的全固態電池實驗室樣品製作。
此前,長安汽車披露,公司正全力投入固態電池領域的研發,預計2026年實現固態電池裝車驗證,2027年推進全固態電池逐步量產,能量密度達400Wh/kg。
5月30日,金龍羽在投資者關係平臺上答覆投資者時表示,公司在推進固態電池及其關鍵材料項目的研究開發過程中,逐步建設了固態電芯、半固態電芯的小試、中試和擴大中試線。
前段時間,億緯鋰能同樣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稱,公司已在固態電池領域進行技術佈局,計劃於2026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生產工藝的突破,推出一款高功率、高環境耐受性、高安全的全固態電池,主要用於混合動力領域;於2028年推出400Wh/kg的高比能全固態電池。
作爲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固態電池整線解決方案服務商,先導智能也多次表示,已成功打通全固態電池量產的全線工藝環節,實現了從整線解決方案到各工段的關鍵設備覆蓋,並已完成部分高速量產機型的開發。
聯泓新科則透露,公司建立了新型電池材料研發平臺,並與固態電池龍頭企業北京衛藍合資成立了聯泓衛藍(江蘇)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開展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等新型電池關鍵功能材料的開發,目前已成功開發出固態電解質分散劑、硅碳負極粘結劑等新型電池關鍵功能材料,部分產品通過了下游客戶試用驗證。
還需突破三大難題
業界認爲,固態電池仍處於由“實驗室突破”邁向“工程化驗證”的階段,技術、成本、供應鏈是當前面臨的三大攔路虎。長期來看,固態電池會是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重要選擇。預計全固態電池的量產會在2030年前後,而半固態電池將在2025年至2027年率先商業化。
“受技術和成本制約,固態電池量產難度大。”華金證券稱,技術上,當前固態電池工藝尚未成熟,其發展亟須解決三個核心問題,即固態電解質的離子輸運機制、鋰枝晶生長機制和多場耦合下的失效失控機制;成本上,部分材料售價昂貴,阻礙了固態電池的量產。
李泓說:“當下,固態電池要想實現產業化,需要把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充分驗證,並儘快工程放大,同時還需建立起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的量產生態。”
他表示,目前固態電池有硫化物和氧化物聚合物兩種路線,“從成本來看,由於硫化物具有腐蝕性,製作過程中需要對設備進行改造,增加了成本,目前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的電芯成本爲4元/Wh至10元/Wh,而聚合物氧化物的電芯成本約爲0.5元/Wh,相比於液態鋰離子電池製作成電芯約0.4元/Wh的成本來說,聚合物氧化物固態電池更有成本優勢,而且它的離子電導率也達到了商業化的程度。”
華金證券認爲,作爲液態電池和固態電池的折中產品,半固態電池兼容現有傳統鋰電池的工藝設備,且兼具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經濟性,因而有望率先進入產業化階段。2026年至2028年是不同技術路線全固態電池實現量產的關鍵階段,其中硫化物路線有望在2026年率先實現量產。2029年之後,隨着全固態電池價格下降,固態電池產業將進入成熟期的結構調整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