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關鍵,在於推動從傳統公共財政向現代公共金融的理念轉變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2025本站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發表題爲“從公共財政轉變爲公共金融是打通中國經濟運行瘀堵的關鍵”的演講,分享了其對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深度思考。
在李稻葵看來,中央政府多發國債本質上是一種金融服務,“並非傳統觀念中‘缺錢向老百姓借’”。他指出,若中央政府手中握有資產,就應當有相應的國債與之匹配。這一觀點的背後,是對宏觀經濟運行狀態的判斷——經濟偏冷時物價下行,名義GDP體感增速低於表觀增速。當前網約車單價下降、青年就業承壓、民間投資增長緩慢等現象,均印證了這一判斷。
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關鍵,在於推動從傳統公共財政向現代公共金融的理念轉變。李稻葵強調,這一變革將重塑中國經濟的運行邏輯。傳統公共財政模式遵循“現收現支”原則,主要通過稅收和短期債務滿足政府支出需求,但在他看來,這種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相較之下,公共金融理念更強調對政府資產負債表的長期經營管理。
這一轉變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我國中央政府擁有大量優質資產,涵蓋三大電信運營商、六大國有銀行、三大石油公司等優質國企股權,以及衆多未上市資產。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債僅佔GDP的26%,而大量地方債未得到足夠重視。基於此,李稻葵提出具體建議:中央政府應進一步加大短期內多發國債的力度,將大量地方債轉移並置換出來。這一舉措既能大大減輕地方政府負擔,也能賦予其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更大自由度,而這正是公共金融的內涵所在。
從投資角度看,李稻葵認爲可讓國債成爲社保、保險等長期資金的投資標的,同時理順政府資產與負債的匹配關係。他特別指出,政府無需再大規模搞基建,只需通過調整財政金融包袱,就能打通經濟瘀堵,提升宏觀治理效能,推動經濟迴歸良性循環。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