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轉變仍在繼續:德國對以色列武器斷供
8月1日,以色列政府批准了一項逐步軍事接管整個加沙的計劃,該消息一經公佈便引發了多國和國際組織的譴責,德國長期以來向以色列輸送武器的政策也再次受到廣泛質疑。德國總理默茨近日宣佈,德國將暫停向以色列出口任何可能用於加沙地帶的軍事裝備,並且呼籲以色列政府不要進一步升級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默茨表示:“德國政府對加沙地帶的平民所遭受的苦難深表擔憂。”這一聲明標誌着德國對以色列立場的顯著轉變仍在繼續。
德國政界褒貶不一
德國政府的決定在國內外引發輿論兩極分化:在國際層面,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迴應稱,他認爲默茨一直是以色列的好朋友,但默茨“屈服於電視臺的虛假報道以及來自內部的壓力”;在德國國內,部分政界和經濟界人士批評此舉背離德國“核心安全利益”,擔心削弱德以戰略互信,但更多民衆及政治主流聲音則肯定其釋放的積極信號。
作爲執政聯盟成員,社民黨明確歡迎該決定。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社民黨主席克林拜爾表示,任何可能被用於加沙地帶的武器都應立即停止交付,“加沙的人道苦難已突破國際良知底線”。他強調,以色列政府應對當前加沙人道局勢承擔首要責任,必須“立即、全面、無障礙”允許人道主義援助進入加沙。克林拜爾重申,德國堅定維護以色列安全,同時也必須對明顯違反國際人道法的行爲說“不”。
在野的綠黨和左翼黨則認爲停供“遠遠不夠”,德政府應全面終止對以軍售。綠黨聯合主席弗朗西斯卡·布蘭特納表示:“聯邦政府終於採取行動,停止了可能在加沙使用的武器供應。我對此非常歡迎,但這隻能是第一步。”“德國不應再阻止歐洲在這方面採取一致行動,而應發揮帶頭作用。”左翼黨聯合主席施韋爾特納稱,德國需要真正意義上停止,完全不再向以方提供武器,因爲武器會進一步助長戰爭罪行。同時,德國也應該承認巴勒斯坦國,“我們遠遠落後於國際社會中已經承認的140多個國家,德國在這方面的反應太慢了”。
然而,默茨的“斷供”決定在其政黨基民盟內部卻掀起軒然大波。德國外交政策專家羅德里希·基澤韋特在社交媒體上連發長文,直言這是“德國一次嚴重的政治與戰略失誤”,強調德國國家信譽的根基就是“與以色列並肩的安全合作以及對猶太人生命與以色列國家安全的莊嚴承諾”。與此同時,基民盟青年聯盟也指認暫停軍售“公然違背聯盟黨(基民盟及其姊妹黨基社盟)一貫的政策原則”,呼籲領導層立即收回成命。
德國迫於壓力調整對以政策
長期以來,德國一直堅定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源於對其大屠殺罪行的歷史責任感。2008年,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以色列議會的歷史性演講中提出:“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國的國家理性。”這句話從此成爲德國對以色列外交政策的“鐵律”,意味着德國不僅出於情感或歷史責任支持以色列,更將其安全與德國自身的國家定位和外交道德掛鉤。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之後,時任總理朔爾茨繼承了默克爾的“國家理性”框架,立即表示無條件支持以色列的自衛權,並拒絕公開批評其軍事行動。最初的幾個月,即便有媒體曝光加沙的人道困境,德國政府仍保持外交謹慎。但隨着時間推移,國際社會愈加關注以軍行動對巴勒斯坦平民的影響,德國社會內部對此“沉默”的質疑也開始浮現。
2024年10月,時任聯邦議院反對黨領袖的默茨直指朔爾茨政府拖延對以色列武器交付已達數月之久。“把話挑明吧——別一邊高喊全力援以,一邊卻在暗處踩剎車!”朔爾茨遲疑不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尼加拉瓜將德國告上了國際法院,指控其“協助種族滅絕”。數日後,時任外長貝爾伯克出面解釋,強調“每一批軍售均須個案審查”,並重申以色列已再度承諾恪守國際人道法,方纔爲朔爾茨政府爭取些許迴旋餘地。
儘管默茨上臺後由上屆“紅綠燈”政府共同確立的對以政策在形式上幾乎紋絲未動,然而,面對以色列官方愈趨激烈的言辭與國際社會驟然升級的道義壓力,德國終於在多年“無條件挺以”的軌道上踩下剎車。5月底,德國外長瓦德富爾首度公開指認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已逾越界限”;6月,默茨罕見發聲,譴責以色列“再不能以打擊哈馬斯爲由繼續辯解”;7月,德國與英國、法國發表聯合聲明,明確反對以色列單方面將主權強加於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一連串動作標誌着德國對以立場出現數十年未見的歷史性拐點。儘管默茨此番重申堅定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不會改變,並強調以色列的自衛權和解除哈馬斯武裝的必要性,但對以色列武器斷供的決定無疑標誌着德國對以色列政策超出了批評譴責的範疇,首次上升到了實質性舉措的層面。
西方“挺以”共識的破裂
過去一個月,歐美政壇在以色列問題上出現罕見的“多米諾”效應。法國總統馬克龍率先宣佈將在9月聯合國大會上無條件承認巴勒斯坦國,並敦促立即停火、向加沙輸送大規模人道援助;加拿大總理卡尼緊隨其後,開出“哈馬斯解除武裝、2026年舉行不含哈馬斯的巴勒斯坦大選、未來巴勒斯坦國非軍事化”三項前提;英國首相府則放出“最後通牒”,若以色列在大會前仍不停止加沙攻勢,英國將即刻承認巴勒斯坦國。此前,西班牙、愛爾蘭、挪威、斯洛文尼亞均已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亦公開表態將在同期跟進承認,斯洛文尼亞更成爲首個對以色列實施全面武器禁運的歐盟國家。
德國《每日鏡報》指出,德國雖長期位列以色列第二大武器供應國,出口卻以潛艇、艦體爲主,鮮有投入加沙戰場。此番武器斷供並不意味着全面武器禁運,斷供清單僅涉導彈、彈藥與坦克配件,對於那些不能用於打擊加沙地帶的裝備交付仍留有餘地,比如可能的防空系統和海軍裝備。然而,面對加沙人道告急,歐洲委員會緊急敦促成員國禁供任何可能用於侵犯基本權利的武器,德國面臨的國際壓力驟升。德國從“歷史贖罪”到“現實譴責”的轉身,將成爲西方“無條件挺以”共識破裂的又一例證,或爲巴以衝突寫下新的拐點。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