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倫:AI爲中印尼農業合作提供助力

來源:環球時報

7月28日,印度尼西亞通信和數字部部長穆蒂亞·哈菲德表示,“我們重點關注農業和漁業領域的AI(人工智能)發展,也希望(在這方面)得到中國的支持。”哈菲德的這一表態並非偶然。作爲東南亞人口第一大國,印尼2024年人口總數已突破2.8億,人口持續增長推高糧食需求,而城市化進程卻帶來印尼農業就業人口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的雙重壓力。在此背景下,通過發展智慧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成爲印尼的必然選擇,以AI爲核心的新質生產力,爲印尼農業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

近些年,筆者在同印尼相關政府部門和農業領軍企業的交流中發現,印尼在農業領域對中印尼新質生產力合作存在廣泛需求,覆蓋農業生產信息洞察、供應鏈“最後一公里”服務優化、農業機械和智能硬件應用等多個場景。作爲“千島之國”,印尼亟需圍繞新質生產力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實現分散於廣袤島嶼間農業生產的全域鏈接和“空間智能”構建。

以精準施肥領域爲例。印尼對進口化肥依賴度較高,前總統佐科曾於2023年初指出,印尼每年化肥需求量超過1300萬噸。然而,目前印尼國內化肥產量約350萬噸,年進口量約640萬噸,提升肥料使用效率因此成爲印尼一項緊迫的現實需求。日惹特區政府已聯合智能硬件企業,在100萬公頃的玉米種植規劃中應用物聯網智能監測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土壤中氮、磷、鉀等關鍵營養成分含量、pH值、電導率、溫度、溼度等指標,爲精準施肥提供科學依據。

氣候變化對印尼農業構成顯著威脅。印尼月均降水量波動幅度較大,7月到9月的旱季期間,月均降水量常低於180毫米。受乾旱影響的作物更易遭受病蟲害侵襲,導致農作物歉收風險攀升,進而引起糧食短缺、價格上漲等連鎖問題。在此背景下,農業無人機的定期使用,爲作物健康監測與精準施藥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以棕櫚種植園爲例,對於造成嚴重農作物損失和經濟損失的袋蟲侵擾,傳統的害蟲防治手段普遍存在精準度不足、資源浪費等問題,而AI驅動的農業無人機搭載先進的邊緣計算傳感器與多光譜成像技術,可以實現對害蟲侵擾的預測,並精準識別作物類型與蟲害威脅,科學確定農藥品類和噴灑頻次。印尼一大型棕櫚種植園近期引入了兩款AI技術支持的無人機,不僅減少了化肥用量,還通過在液體噴灑系統與顆粒撒佈系統之間的無縫切換實現了多功能作業。

然而,印尼農業智慧化進程仍面臨多重挑戰。城鄉數字鴻溝問題突出,多數鄉村與島嶼地區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60%至70%的印尼東部居民難以獲得穩定網絡服務。而基於物聯網的智慧農業對雲服務器基礎設施依賴性強,作物參數監控、大數據分析及執行器激活等關鍵功能均需穩定網絡的支持。

而且,印尼智慧農業技術需求主要集中於具備規模經濟的大型農場,精準農業試點多分佈於大型農業運營商,小農戶面臨較高准入門檻。資金約束與信貸獲取困難,成爲印尼小農戶採用智慧農業硬件的主要障礙,多數小農戶擁有的土地規模有限、資金匱乏,難以承擔AI硬件、物聯網傳感器及智能無人機等產品的高昂成本,且因缺乏抵押物與穩定收入來源,這些小農戶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人才短缺同樣制約印尼智慧農業的發展。智慧農業設備的操作需要從業者掌握物聯網平臺的軟硬件及通信組件知識,但印尼在農業與科技融合領域的人才培養方面相對滯後,具備技術應用能力的農業從業者數量有限。據通信和數字部部長哈菲德透露,至2030年,印尼數字專業人員的缺口預計將達到900萬。

這些發展痛點爲中印尼在農業及AI領域的合作提供了發力方向。通過AI國際合作推動全球南方國家基礎民生產業的智能化轉型,在實踐中探索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範式,亦是當前學術研究的一個重點課題。總體而言,未來中印尼農業合作可着重評估新質生產力融合的可行性,推動前沿科技與基礎民生行業在兩國間實現深度融合,讓更多民衆從中受益。(作者是Diinsider聯合創始人、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