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病20年⋯6旬婦口腔2.5公分良性腫塊致下脣變形 長庚冷凍槍改善

臺北長庚醫院口腔外科助理教授級醫師陳志魁,良性口腔血管病變,發生族羣不分年齡與性別,病竈多呈現紅紫、紫色外觀,常見於舌頭、頰黏膜、口底部位,不僅影響美觀與進食,還可能出現出血、疼痛等症狀。記者林琮恩/攝影

良性口腔血管病變是常見口腔黏膜疾病,患者口腔中出現紅紫色、紫黑色血管腫塊,影響臉部外觀,也影響進食。一位67歲退休婦女,因治療牙周病,意外發現罹患良性口腔血管病變20多年,口腔中2.5公分大腫塊,使她下脣嚴重變形,出門都不敢擡頭示人。臺北長庚醫院口腔外科助理教授級醫師陳志魁,使用他研發的冷凍槍治療後,患者外觀恢復正常。

陳志魁說,每百位頭頸部患者中,有6.4位爲良性口腔血管病變,發生族羣不分年齡與性別,病竈多呈現紅紫、紫色外觀,常見於舌頭、頰黏膜、口底部位,不僅影響美觀與進食,還可能出現出血、疼痛等臨牀症狀,嚴重時,甚至會發生自發性出血引發急性併發症,甚至危及性命。過去,病人必須接受外科手術,或雷射治療,但有傷口較大、過程較不適問題。

陳志魁開發的「冷凍槍治療」,將用於皮膚科的冷凍治療「舊器械新用」,導入口腔治療, 利用液態氮噴入病竈處,先冷凍、再解凍,並訂出標準治療流程,初期治療,以「1分鐘冷凍、2分鐘解凍」,並執行2循環,若需要第2次治療,則延長冷凍時間,「冷凍2分鐘、解凍2分鐘」,也執行2循環,該治療目前採健保給付,多數病人申請給付均可獲准。

長庚團隊分析以冷凍槍治療的33位病人,97%痊癒未復發,平均療程次數約1.6次。陳志魁說,33位病人中,25人痊癒且無併發症,7人有淺疤痕、暫時性神經症狀等,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臨牀口腔研究」;治療過程中,可施打麻藥緩解疼痛,少數未施打麻藥病人,約一星期內有持續疼痛症狀,服用普拿疼等藥物就可控制。

臺北長庚醫院兒童牙科系主任蔣孟玲表示,冷凍槍治療過程有些兒童會心生恐懼,但只要適當使用鎮靜麻醉藥物,穩定兒童患者情緒,即可使用這項治療;對於高齡長者,若合併高血壓等慢性病,以傳統手術切除良性口腔血管病變,手術範圍大、容易出血,過去對醫師來說十分困擾,使用這項新治療,可解決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