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投資臺灣大撒幣政策 淪大內宣素材

二○一九年因應美中關稅戰,政府大張旗鼓的推出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宣稱要協助廠商度過難關,並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臺商回臺投資,成爲政府宣揚的重要政績之一,但如今被監察院狠狠打臉,投資臺灣根本只是數字遊戲,「大撒幣」的政策,只淪爲大內宣的素材。

政府當年推出投資臺灣三大方案,提供融資優惠、土地租金優惠、加速水電取得、稅務專屬服務、預核引進移工等優惠措施,要從根本上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臺商回臺、協助企業升級轉型,一直到今年中,政府仍在宣揚成效、政策加碼,甚至還進化到二點○的版本。

行政院、經濟部多次吹噓有多少臺商返臺投資、成果豐碩,還搭上「抗中保臺」的順風車,強調大陸已經不是臺商投資首選,事實上,卻是用人民稅金去做大內宣。

方案中提出的低利貸款政策,不只回臺臺商,連在地企業都有資格申請,申請名目中更有定義模糊的「中期營運週轉金」,在當時就被質疑,成爲廠商「借低還高」的管道,有很大的套利空間,政府雖然強調都經過審覈,但如今看來,根本是個笑話,就連監察院都有意見。

而若是三大方案成效真如政府所說,投資環境改善、廠商紛紛投資臺灣,企業也升級轉型有成,今年美國重啓關稅戰,業者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哀鴻遍野。面對新一波關稅戰,政府仍只有補助的老招,今年強化韌性特別條例的說帖,與當時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又是何等相似,在在顯示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也讓政策成了數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