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賴17條」以國安為名 民眾憂成犧牲品

賴清德總統以國安之名推「賴十七條」,政策曝光一個多月,就已引爆寒蟬效應,赴陸交流,甚至是臺灣內部相關活動避而遠之。圖爲旅客透過兩岸小三通航線往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政錄

賴清德總統以國安之名推「賴十七條」,政策曝光一個多月,就已引爆寒蟬效應,赴陸交流,甚至是臺灣內部相關活動避而遠之;畢竟,政府反共態度滲透至社會各層面,近期司法辦案涉及政治案例又層出不窮,政府不只是「擴權」,更是「極權」,人人都深怕成爲賴政府「反共」之下的犧牲品。

臺灣走過威權政府時期,過去政府爲國安限縮人民參政權利,人民即便只有有限的「民主」,但在政治之外仍有很大的「自由」;如今「賴十七條」卻從許多方面限縮人員交流,雖非禁止人身行動,卻形同明白恐嚇。賴政府近期一系列動用司法打擊政敵情況下,人民又怎敢冒險?

賴政府現在不只是將手伸進司法,「賴十七條」內容顯示,只要有關中共的任何領域交流,都可能是「滲透」,所以從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宗教等各領域都要管制,如此的賴政府,已經超越威權,成爲新的「極權」,下一步控管的恐怕不只交流,連境內活動都要管制。

其實從賴政府及民間側翼一連串作爲可見端倪,因爲視對岸教育爲「統戰」,所以封殺衆多大陸大學學歷;社羣也被視爲統戰,所以封殺抖音、小紅書;甚至旅遊也是統戰,所以可任意指網紅去大陸拍旅遊片是「賺紅錢」;更誇張的是零食也是統戰,所以螺螄粉、魔芋爽等大陸零食都不能吃。

怪不得,鬧出「要飯說」的民進黨立委伍麗華助理楊舒雅說「所有事情都是政治」,從政府到黨籍國會助理,統統在做「泛政治化」工程,任何事情都要冠上「國安」、「反共」之名,但字字句句「出口轉內銷」,砲口對準臺灣內部,不只攻擊在野黨,更成爲大罷免子彈,以國安之名,行打擊異己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