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國造潛艦交船跳票 華麗話術面臨檢視
國造潛艦原型艦「海鯤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防工業是最先進科技的結晶,研發作業是高風險投資。即使水準最高的美國,武器開發也從無一帆風順例子。計劃延宕、加錢甚至失敗收場,固然令人感到挫折,但也非天崩地裂的災難。
黃曙光離職與相關人士爆料,引起外界對國造潛艦(IDS)計劃成敗的關心。如今已是九月最後一天,海鯤艦尚未進行潛航測試,交船目標幾乎確定跳票。但若憑此推論海鯤乃至IDS已經「完蛋」,則又流於嚴重誇大。
問題是近年臺灣政壇,執政當局把「認知戰」奉爲圭臬,把自制武器當成鼓動民衆情緒的大內宣重要一環。不但要拚命吹捧自身成就,更要對外界質疑聲音祭出誅心之論,質疑其勾結對岸,存心削弱國防。
計劃被吹捧到如此「高大上」,自然難以忍受一旦挫敗帶來的損失。然而,再華麗的話術也會「藥效」到期,最後仍要面對現實。此時願意承認挫敗,已經是負責表現;如果削足適履,對外粉飾太平,對內放水矇混,纔是埋下更大的禍患。
面對海鯤艦、乃至IDS計劃的未來,政府該做的是戒絕過度宣傳掛帥,而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檢視如今計劃成果。如果真須追加預算,或者必須延長時程,就老老實實承認。執政者如果希望社會輿論不要過度吹毛求疵,不要抓到問題就往死裡打,首先得要反求諸己,必須帶頭展現開誠佈公,願意坐下來把局面講清楚的負責態度。
另一方面,政府砸錢建造海鯤號,確實展現我方造艦決心,歐美陣營近年也對中共崛起戒心日增,這些因素對IDS計劃的後續商源引進,絕對都是利多。在此情況之下,軍方乃至執政團隊,面對國會或社會大衆,應該一定程度放寬資訊尺度,而非將「保密」小圈圈無限上綱。如此才能真正建立公衆信心,一旦出現負面小道消息,纔不易引起盲聽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