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黃曙光跳船 潛艦國造恐擱淺
中國時報社論
潛艦國造(IDS)原型艦「海鯤號」確定無法於9月完成海上測試,主導IDS計劃的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28日請辭獲准,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聯,海鯤號於11月底交艦出現變數,是否會衝擊潛艦計劃、甚至整體國防設計,已成爲賴清德總統與國防部的燙手山芋。
海鯤號延宕 政治神話破滅
在民進黨極端反中思維之下,任何對國防議題的理性質疑、辯論都被打爲「中共同路人」,但緊接着前任臺船董事長黃正弘於8月27日以家庭因素請辭,身爲最重要推手的黃曙光也以同樣理由跳船,凸顯問題確實嚴重,一場政治、軍事風暴儼然形成,不是用政治話術就可掩飾。
總統府表示,對於黃曙光帶領團隊克服萬難,成功完成臺灣首艘潛艦的建造,爲臺灣防衛自主寫下重要里程碑,賴總統表達衷心感謝。乍看之下,好似海鯤號計劃執行順利,並已建造完成,事實正好相反,海鯤號交艦遲遲無法進行潛航測試。
海鯤號原本4月就應進行最關鍵的海上測試,一直延宕到6月及7月才3度進行浮航測試,隨後就進入乾塢,執行各系統裝備的性能校正、全艦水密測試及水下裝備檢整,結果在幹船塢長達61天,9月2日出塢,但並未進行任何測試。專家分析,這種情況極爲罕見,意味海鯤號出現重大問題;出身潛艦部隊的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現在不是海鯤號能否防衛臺灣,而是能不能達到預期操作與作戰的目標。
依規畫時程,海鯤號必須在9月完成最重要、高難度的潛航測試。新任臺船董事長陳政宏9月中表示,海鯤號先做淺水測試,再做深海測試,也會發射操雷;總經理蔡坤宗則宣告,9月不可能完成海上測試。與過去不同的是,即使造艦過程中出現困難,臺船與軍方都會強調要排除萬難,在11月如期交艦,現在已避談期限問題。
海鯤號海上測試出現兩個月的空窗期,卻發生臺船董事長換將,8月27日由陳政宏取代黃正弘,以及黃曙光日前掛冠求去。海鯤號在開始建造初期,黃曙光與當時的臺船董事長鄭文隆都豪氣萬丈宣稱,將會親自率隊出海進行潛航,原來只是一場政治秀。
黃曙光擔任體制外的IDS專案小組召集人時,跳過海軍與國防部直達層峰,爲追求政治效應,採取許多「合法但非常規」手段,如海鯤艦滴水不沾的下水典禮已成爲軍事奇談,現在許多便宜行事、人謀不臧的後遺症與負面消息一一浮現。從黃曙光徹底淡出潛艦計劃,海鯤號尚未交艦,臺船董事長已換到第3位,就暴露出問題的嚴重性。
國防砸天價 無助臺海和平
民進黨政府治國意識形態掛帥,又好大喜功,以爲組成「國家隊」就天下無難事,黃曙光曾放話,期待於2027年完成2艘自制潛艦,加上現有的2艘「劍龍級」潛艦,臺灣潛艦從此將可箝制北方的宮古海峽,臺灣南邊的巴士海峽,使大陸海軍在第一島鏈內動彈不得,現在證明是純屬自吹自擂的政治神話。
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與前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簡以榮就關切IDS的成本效益,以及要如何與「非對稱防衛」接軌整合。他們建議,在完成IDS原型艦後,臺灣應重新分配國防資源,採購更多樣性與可負擔的武器裝備。李喜明也持同樣的態度,他希望國造潛艦能順利進行。問題是,500億潛艦能嚇阻解放軍嗎?而500億元可以做多少架高檔的無人機與無人艇?
兩岸的軍力已嚴重失衡下,若選擇無底線的軍備投資與競賽,臺灣國安只會更居劣勢。此外,無人機、無人船艦、無人潛艇、機器人、AI、電子戰已顛覆戰爭態樣,而中共在九三閱兵中展示多樣反潛/海下作戰武器與裝備,IDS整個構想與現實出現落差,加上執行不利,民進黨政府有必要全面檢討評估。
但民進黨仍然一意孤行,在海鯤原型艦尚未完成測試,就要強行啓動7艘量產艦計劃,編列預算總額高達2840億元,平均每艘造價405.7億元,今年編列20億元預算。民進黨迷信抗中保臺,但砸下天價的海鯤號無助提升臺灣威懾力量,這只是冰山的一角,拒絕改善兩岸關係,再多的國防預算、再大的建軍計劃都無助於臺海的和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