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國防部軍購延宕報告 盡顯軍方尷尬與閃躲

近年國軍裝備採購屢傳進度延宕,國防部最新書面報告證實,目前延宕的裝備,包括Mk48魚雷(圖)、雲豹裝甲車輪轂等。圖/美國海軍檔案照

立院今邀國防部長報告軍購延宕,再掀話題。對美軍購常無法準時交貨,相關議題最早從外電傳出,隨着國軍多項專案被迫延長期程,愈來愈引起輿論矚目,連綠營立委也常在質詢時關心。面對立院要求報告敏感問題,國防部的字裡行間,充滿「醜媳婦見公婆」的尷尬與躲閃。

政論節目或社羣網站常出現一種論調,認爲華府拿錢不交貨,存心把臺灣當凱子。如此推論聽來聳動,卻不符軍購實情:我方並非編了預算,就如數交給美方,仍要依交貨進度付款。廠商無法達到付款節點,錢就留在我方駐美戶頭,孳息也歸我方所有。

美國政府制訂的軍售制度,條件對買方未必有利,但不會「賴帳」、「騙錢」。慶富案那種虛報進度請款的情況,不可能在對美軍購發生。

另一方面,近年歐美國家在軍工、航太等方面的供應鏈,的確出現嚴重問題。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是最直接因素,但各國習於承平,製造業的質與量都已趕不上需求,也是不爭的背景。我方多項軍購被拖欠是事實,但若說美國政府或廠商故意拖欠臺灣,甚至以此推得「軍購沒有必要」結論,也屬邏輯的誤區。

然而,錢沒被美國人「A走」,不代表我方沒有損失。大量軍購款花不出去,造成預算額度的浪費,更耽擱許多其他開銷,其損失遠超過帳戶孳息收入。

尤其,前幾年蔡英文執政時代,常引述美方人士說法,宣稱二○二七年是危險高峰期,我方須以最快速獲得對應裝備,因此不但要調整軍購順位,甚至必須走特別預算。然而,幾年下來的事實卻是,當時宣稱「應急」的項目,很高比率根本無法及時進入國軍形成戰備。當初的慷慨激昂,箇中有無業者的話術?

賴政府提升軍費幅度比蔡政府更猛,明年起還要編列一兆三千億元的「不對稱作戰及作戰韌性特別預算」。以當今美國產業界狀況,屆時新購裝備恐怕仍難避免延宕。社會大衆不必因此全盤否定軍購必要性,但面對政府所宣稱,或政府面對美方所宣稱(甚至往往只是華府部分勢力的立場),都應該保持一定的警醒,不宜盲聽盲信,照單全收。

近年國軍裝備採購屢傳進度延宕,國防部最新書面報告證實,目前延宕的裝備,包括Mk48魚雷、雲豹裝甲車輪轂(圖)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