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當「行人恐攻」也成了臺味…我觀光行銷 難追韓國車尾燈
臺灣交通被外媒形容「行人地獄」,現在更變成「行人恐攻」,甚至提醒欲前往臺灣的遊客,訂機票前要三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高喊「好想贏韓國」的口號,不僅在去年世界棒球十二強預賽真實上演,今年臺灣人均GDP也超過南韓,但在觀光行銷上仍被南韓狠甩不見其車尾燈,不僅整體國際客來臺人數恢復不到疫情前盛況,韓客來臺人次也減少。
南韓旅客風靡「臺灣感性」吸引愈來愈多人來臺旅遊,交通部長陳世凱要求觀光署把握機會接起這顆球,但受到匯率影響,與去年六月同期相比,來臺韓國旅客仍減少百分之七點四。
陳世凱稱臺灣觀光可朝「高質化」發展,觀光署長陳玉秀也盼藉由離島不一樣的島嶼風情及文化吸引高端客及發展國際市場,但臺灣觀光景點的軟硬體,在疫情前、後幾乎沒有精進、改善,根本跟不上政策變化,儼然成爲觀光硬傷。
交通部盼透過「臺灣感性」吸引更多韓國旅客,但宣傳的同時卻忽略,臺灣感性的背後,恐代表臺灣街道、建物的醜陋未修繕,同樣都是鐵皮屋,臺、日展現出的樣貌全然不同,國際客追求的是復古風情,而非給政府不都更的理由。
不少韓國旅客爲深入找尋更多有關「臺灣感性」元素的景點,就必須下鄉,但臺灣交通被外媒形容「行人地獄」,現在更變成「行人恐攻」,甚至提醒欲前往臺灣的遊客,訂機票前要三思,更顯示若要吸引更多國際客,需要從多面向進行「體質」改善,而非只是一味大撒錢,蹭「颱風」,無助臺灣觀光行銷及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