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造“芯” 小米是誰

5月22日晚,小米集團(01910,以下簡稱“小米”)15週年戰略新品發佈會,小米創始人雷軍正式發佈了自研的3nm手機Soc(系統級芯片)玄戒O1及用於小米Watch S4 eSIM的玄戒T1。

作爲小米“硬核科技賽道”的重大突破,玄戒是小米首款自研手機芯片澎湃S1發佈後的最新里程碑,也是小米2023年10月“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升級後的“新起點”。

一波三折

2017年2月,小米發佈澎湃S1,成爲繼蘋果(APPL)、三星(SSNGY)、華爲後全球第四家可同時研發設計芯片和手機的企業。澎湃S1爲8核64位芯片,採用28nm工藝,最高主頻2.2GHz,採用大小核架構,GPU爲Mali-T860,由小米5C搭載使用。

不同的是,澎湃S1面世時,業界主流已進入16納米及以下工藝。S1作爲小米造“芯”的“來時路”,對小米雖有其重大價值,卻也同時凸顯了彼時小米造“芯”的經驗不足。而苦於S2的遲遲無法突破,小米一度不得不控制節奏、採取“曲徑通幽”的“小芯片”路線。

雷軍5月19日發佈的微博顯示,玄戒之前,小米推出的“小芯片”包括快充芯片(P1)、電池管理芯片(G1)、影像芯片(C1,)、天線增強芯片等,“在不同技術賽道中慢慢積累經驗和能力”。

2021年初,小米下定決心造車的同時,重啓Soc“大芯片”自研。以S1爲“鑑戒”,玄戒立項之初,即瞄準了第二代芯片“最新的工藝製程、旗艦級別的晶體管規模、第一梯隊的性能與能效”。

面壁十年圖破壁。自2014年9月澎湃項目立項,到2025年5月玄戒O1和T1正式發售,雷軍久久爲功,僅玄戒截至4月底的累計研發投入已逾135億元,研發團隊超2500人,預計2025年研發投入將超過60億元,研發投入和團隊規模排在國內半導體設計領域“行業前三”。

《財中社》梳理公開資料發現,根據研發難度的不同,小米造“芯”的投入規模也呈“個十百千”億元規模的逐級遞增。

2021年3月,小米MIX FOLD首發自研影像芯片澎湃C1。作爲小米涉足自研芯片推出的第二款產品,澎湃C1研發持續了兩年,資金投入近1.4億元。同年12月,小米12系列採用了小米自研澎湃P1充電管理芯片,該芯片研發歷經18個月,四大研發中心合作,耗資過億元。

小米自研的第四款芯片澎湃G1發佈於2022年7月,首發用於小米12S Ultra。與前三款產品分別着眼於整機性能、影像、充電管理的開拓性不同,澎湃G1是與澎湃P1聯手,組成“小米澎湃電池管理系統”,延長電池壽命的同時大幅提升充電效率。

2023年4月發佈的小米13 Ultra,沿用了小米12S Ultra策略,由小米澎湃P2充電芯片與G1聯合。

早在S1發佈會上,雷軍曾手持芯片表示,手中小小的芯片一片價值10億元,做芯片九死一生,但小米會死磕絕不動搖,“芯片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如果世界前三大的(手機)公司都掌握了手機芯片的核心技術,小米想問鼎手機這個市場,就一定要在覈心技術上,做長線的、長期的投入。小米要成爲一家偉大的科技公司,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夢想還是要有,萬一實現了呢。”

最終,雷軍和小米用2500人團隊、135億元投入、3年多的時間投入,實現了玄戒芯片的突破夢想。而對於未來,雷軍公佈的計劃是“下個五年,在覈心技術的研發上,小米決定再投入20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研發上篳路藍縷,玄戒的對外披露,同樣一波三折。

2024年10月20日,北京衛視晚間節目中,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經濟師唐建國稱,小米成功流片國內首款3納米工藝手機系統級芯片。也即是說,從2021年初立項到2024年10月流片成功,玄戒已處於隨時可對外公開發布的備選表單中。

而基於小米SU7 2024年發佈後的良好勢頭,小米選擇將玄戒的正式發佈留到小米創業15週年的系列慶典中。

《財經》報道稱,玄戒原本計劃於4月和小米YU7同期發佈,但3月底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讓小米深陷危機,玄戒和YU7的發佈不得不順延。過去一個多月,也成了雷軍“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時期”。

順勢而爲

“五年前,小米十週年的時候,我們用半年時間思考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就是小米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就是這麼一個問題,我們開了很多很多次會,對這個問題的深入討論使我們系統的梳理了小米的戰略,重新梳理了我們的價值觀,明確了我們新十年的奮鬥目標,並且我們堅定地執行下去。”雷軍於5月22日晚上的發佈會坦陳心跡。

而作爲小米過去五年成績單的優秀“代表”,雷軍認爲有三:

首先是小米手機連續19個季度全球第三。第二,小米汽車、玄戒芯片、智能工廠全部完成從0到1的跨越。第三,“人車家全生態”的戰略正式閉環,小米成爲最完整生態的科技公司。

《財中社》梳理小米發展的關鍵里程碑注意到,雷軍和小米“順勢而爲”的能力經得住檢驗。

小米首次涉足家電領域始於2013年,首款產品爲小米智能電視,標誌着小米家電戰略的正式啓動。彼時,小米創立三年,正處於從初創企業向規模化擴張轉型的關鍵期,既受益於智能手機用戶達5億仍高速增長的移動互聯網爆發期,也需應對“飢餓營銷”模式爭議與行業競爭加劇的雙重挑戰。

爲此,小米一方面延續“爲發燒而生”理念,主打高性價比機型,通過799元紅米手機搶佔市場,並通過生態鏈拓展電視盒子等周邊產品;另方面,小米旗艦機型依賴高通芯片(如驍龍800系列)迭代,營銷策略逐漸從性能參數轉向用戶體驗,以圖擺脫硬件同質化問題。同時,公司也開始探索海外市場,爲後續全球化探路。

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小米於2014年開啓了向芯片賽道的進軍和佈局。同年,小米還在2013年推出智能電視和智能路由器的基礎上,啓動“生態鏈計劃”,與美的集團(000333)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資本和生態協同加速家電品牌滲透,並初步搭建起了涵納空氣淨化器、智能插座、智能燈泡等小家電的智能家居產品矩陣。

需要指出的是,小米官宣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是2021年3月。但早在2013年,小米已開始在汽車領域佈局,並在2015年左右啓動國際專利綢繆。公開報道顯示,2021年3月前,雷軍多次闢謠小米造車,但內部有消息顯示,雷軍吸取早年卓越網“入場過早”的教訓,認爲造車需在行業成熟期介入,而彼時的新能源造車產業鏈尚未成熟。

‌2018年,小米智能家居生態正式從小家電延伸至空調、洗衣機等大家電品類,與傳統家電巨頭形成直接競爭。這期間,小米選擇初期以ODM代工模式爲主,逐步建立自主產品定義能力。‌也是這一年,小米成功在香港上市,小米周邊圍繞的生態鏈企業已逾200家。

2020年,小米創業十週年,經過多次深入研討後,“小米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的方向逐漸明晰。也是在彼時,雷軍對“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的升級已瞭然於心。

2021年,小米空調業務進入爆發式增長。小米也正式確定重啓Soc芯片自研;雷軍經過75天+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深度交流等一系列準備後,官宣造車是自己“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首期投入100億元,未來10年計劃投資100億美元。

這背後的另一背景是,2021年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增速放緩,IoT生態鏈面臨巨頭競爭,資本市場估值停滯,亟需開拓新增長曲線。而2021年,電動汽車市場快速擴張,智能化趨勢與小米技術優勢契合,且新能源車市場格局初定,供應鏈趨於完善,符合雷軍“順勢而爲”的創業哲學。

結硬寨,打呆仗

不難發現,對外界而言,雷軍強大的“流量”光環,往往讓人以爲小米的成功是“踩中了風口”起飛。事實上,小米紮紮實實“結硬寨、打呆仗”的可持續投入,反而更容易被忽視。

2017年,一財採訪剛發佈了澎湃S1的雷軍,雷軍當時重點算的一筆賬就是,前期10億元投入的成本分攤。

“做芯片的十年時間,首先要有團隊,有這樣的技術,有這樣的能力積累,你才一步一步能去做。所以,我叫第一個重大的里程碑,是我們證明我們有這樣的團隊,我們證明有這樣的技術,我們能做出來。第一個叫證明。”雷軍說,“但是下一個臺階叫大規模,我們的規模已經很大了,我們還要探索有沒有能力做旗艦芯片,我們有沒有能力做到巨大的規模,比如上千萬只、上億片,這都是一個大的挑戰。”

彼時的雷軍清醒而剋制。

而在發佈玄戒又一次證明小米有能力做旗艦芯片之後,小米2025年芯片研發計劃投入60億元。簡單估算,這一預算較過去4年135億元投入,年同比增幅近100%。爲何在Soc重大突破之後,小米造芯的投入反而力度更大?小米甚至還和高通(QCOM)簽下了最新的15年戰略合作協議?

答案其實很簡單,基帶芯片比Soc芯片更難。

技術難度上看,手機Soc芯片封裝在內的CPU和GPU可以通過購買ARM的IP授權獲得,並以ARM爲基礎進行改造搭建。而基帶沒有“摸石頭過河”模式,完全需要自主設計。

而相較於技術壁壘更難的,還有專利壁壘和工程測試。

作爲全球基帶領域的芯片霸主,高通在基帶領域構築了十幾萬項專利壁壘,自主設計很容易就碰到高通的專利牆。而基帶芯片流片成功後,還需在全球180多家運營商網絡完成現網測試,“僅信號穩定性就涉及數千萬行代碼與十萬級測試場景,高度依賴調試經驗”。

換言之,小米造“芯”正進入更難的深水區。

“15年來,無論高峰低谷、無論順境逆境,小米始終堅持‘技術爲本、不斷向前’,這就是我們的成長之路。”雷軍說,“在下個五年,在覈心技術的研發上,小米決定再投入2000億元。我相信下個五年等小米20週年的時候,我們肯定會交出更亮麗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