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打造陸版蘋果!美媒驚訝小米電動車正超越特斯拉:擁3利器

小米SU7 Ultra訂單量遠超乎市場預期。(藍孝威攝)

小米汽車崛起,讓歐美汽車大廠面臨考驗,《華爾街日報》以「小米汽車如何讓福特和通用倍感壓力?」爲題撰文指出,在大陸電動汽車行業已開始主導全球市場之際,小米董事長雷軍已在大陸這個競爭激烈的領域,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小米汽車擁價格優勢,公司有數萬人的研發團隊,及投資了從長遠來看可以節省資金的生產技術。

今年小米的生產交付目標爲30萬輛汽車,產品上市不到一年,小米汽車已經交付超過13.5萬輛汽車,熱賣車款SU7目前的提車等待時間大約爲半年,這款車的外觀酷似保時捷,售價約3萬美元(約99萬元新臺幣)起跳。

被稱爲「中國蘋果」的小米強勢崛起,報導大讚雷軍已經做到特斯拉、蘋果、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都未能做到的事情:打造出一款暢銷的平價電動汽車,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做到了這點,特斯拉從成立到年產量達到30萬輛,用了十多年時間。

觀察大陸車市,與美國消費者不同的是,大陸消費者對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熱情很高,陸廠比亞迪的汽車銷量已目前超過本田汽車;相比之下,美國車企福特和通用等已經在減少電動汽車擴張計劃,福特執行長吉姆・法利(Jim Farley)坦言,大陸不斷擴大的領先優勢,對他們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

小米汽車目前尚未在海外上市銷售,預計2027年進軍海外市場,值得關注的是,大陸電動車企在歐洲和東南亞汽車市場上佔據越來越大的份額,像是新加坡去年最暢銷的汽車品牌是比亞迪,過去長期以來是由豐田等日本汽車製造商主導。

瞭解雷軍戰略的人士說,雷軍爲了壓低價格,小米汽車硬體在起步階段幾乎不盈利,希望未來通過銷售汽車軟體和其他服務來實現盈利。雷軍施壓很多供應商,往往是那些在起步階段得益於他的投資或早期支持的公司,得以降低成本。

小米汽車的另個優勢在於,公司擁有數萬人的研發團隊以及智慧型手機業務的利潤,投資了從長遠來看可以節省資金的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