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回顧清明節習俗:掃墓、出外踏青、放風箏由來在這!
每年4月初的清明節,是華人的重要傳統節日,民衆返鄉掃墓,搶車票、塞車的情景是大多數人的回憶之一。清明節除了掃墓之外,你還知道有哪些習俗?報時光翻閱歷史影像,帶你回顧40、50年前清明節的習俗與情況。
中華民國淵遠流傳慎終追遠思想,清明節的重要性不可言墨,圖爲五日農曆清明中國人掃墓祭祖情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5/04/05 本報記者攝影)
習俗一「出外踏青」
清明節民衆紛紛返鄉掃墓,各地交通大打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7/04/05 高鍵助攝影)
清明節習俗之一是「出外踏青」,這有兩個涵義,首先,因爲在古代,大多數人平時要忙於農耕,而且交通不便,親戚之間想要相聚並不容易,因此趁家族祭祀結束後,相約出遊敘舊。其次,在祭拜祖先之後,不要直接回家,趁着大地生氣盎然的春天,到有陽光的郊外走走,避免把晦氣帶進家門。
習俗二「放風箏」
清明節風箏競賽活動現場情景。圖爲一隻巨型蜈蚣風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2/04/05 徐燦雄攝影)
清明節的另一個習俗是放風箏。這是因爲風箏的舊稱爲「紙鳶」,又稱「紙鷂」。古人有清明節「斷鷂放災」的說法,也就是掃墓時順便帶風箏到野外,在祭祀先人後把祈求遠離的煩惱災病寫在風箏上,讓風箏隨風高飛,再剪斷風箏線,象徵這些壞事隨風消逝。隨着時代演進,形成清明節的風箏競賽活動。
習俗三「吃潤餅」
清明節 潤餅熱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04/05 本報記者攝影)
清明節還有各式的應景美食,譬如吃潤餅是源於古代的寒食節,由於官方禁止生火炊食,因此人們以潤餅作爲替代食品,這項習俗後來融入日期相近的清明節。草仔粿、紅龜粿則是清明節常見的掃墓祭品,前者有庇佑子孫平安發大財之意;後者由於「龜」與「歸」的發音相同,有期許遊子歸鄉團圓之意。客家人也有獨特的習俗,會在清明節會吃艾粄,還流傳一句俗諺:「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