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蘇州的撐腰糕裡有啥講究

本報訊(記者 管有明 通訊員 錢晶)“二月二,龍擡頭,大人小孩都剃頭。”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道出了農曆二月初二這個傳統節日的習俗之一。這一天,日曆上標註爲“龍頭節”,老百姓則稱“龍擡頭”。而在蘇州,除了剃頭討個好彩頭,老蘇州還有一項獨特的習俗——吃“撐腰糕”。其實,“撐腰糕”並非特指某一種糕點,而是當地人在二月初二這天所吃的糕點。家住姑蘇區白洋灣街道路南社區的老蘇州錢興珍說:“在二月二這天吃的糕點能‘撐腰’,寓意着新的一年腰板硬朗,身體健康。”

蘇州人吃“撐腰糕”,在清朝就有記載。其中,《清嘉錄》是記載吳越風俗的權威著作,裡面就有“撐腰糕”的條目:“以隔年糕油煎食之”。據悉,從前的農耕社會,開春後開始耕作,水鄉農村最重的活兒當屬罱河泥了,幹那活自然得男勞力。而男勞動力去幹重活,首先必須吃飽肚子,最好是吃特別耐飢的食物,首選自然就是糯米年糕。《清嘉錄》之“撐腰糕”條,還引了兩首詩。第一首是:“二月二日春正饒,撐腰相勸啖花糕。支持柴火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第二首是:“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撐得風難擺,怪道吳娘少細腰。”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今。隨着“龍擡頭”正日子的到來,蘇城街頭巷尾瀰漫着一股香甜的氣息。那是“撐腰糕”的味道,也是記憶裡最溫暖的味道。

一大早,錢興珍在家中便開始忙活了起來,做起了簡單又難忘的“撐腰糕”。她將糯米粉倒進大盆裡,慢慢加入溫水,細細攪拌。看着白色的粉末漸漸變成絮狀,逐漸被揉成光滑的麪糰,彷彿一團柔軟的雲朵。隨後,她將這些“雲朵”放在油鍋裡煎一煎。白胖胖的“撐腰糕”冒着熱氣,像一個個金黃的小枕頭。“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去姑姑家做客。‘龍擡頭’的日子,姑姑會揉麪團做糕。當時,因爲窮吃不起糖,爲了增味,還會在麪糰里加上些鹽。我們都吃得很開心。”錢興珍一邊敘述着小時候的經歷,一邊從油鍋裡取出熟透的糕,迫不及待地咬上了一口,酥糯香軟。她還說,自己的孫女最喜歡將這些做好的糕加點糖,先放在蛋液裡裹一裹,隨後放在滾燙的油裡煎一煎,芳香四溢。

隨着時代的發展,“撐腰糕”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一些老字號糕點店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口味和樣式,讓“撐腰糕”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和需求。在過去,農耕是白洋灣人生活的主要方式,強健的體魄是生存的根本。因此,“撐腰”寓意着身體健康,幹活有力氣,是白洋灣人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對白洋灣人來說,如今的“撐腰糕”不僅是一種美食,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當天,路南社區工作人員和“海棠先鋒”志願者將“撐腰糕”送到轄區一些新就業人員手中,並送上誠摯的祝福,希望可以給他們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