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眼皮下垂又畏光 竟是動脈瘤作祟
熱門話題
80歲的曾婆婆前些日子突然頭暈目眩、雙眼複視、畏光,症狀長達1個月,接受眼科治療也沒有改善,1周後忽然右眼皮下垂,右眼完全睜不開,經轉診到神經外科,竟發現一顆0.8公分的顱內動脈瘤,壓迫到動眼神經,所幸手術治療後,右眼皮終於可以張開,右眼轉動也漸漸恢復正常。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郭明錡表示,動脈瘤是腦血管側邊或是末端的不正常膨大,由於血流的衝擊,使得薄弱的血管壁向外膨出而形成。「顱內動脈瘤」不是惡性的東西,不會擴散或轉移,無法透過抽血方式來篩檢。
郭明錡指出,顱內動脈瘤是潛伏性的殺手,絕大部分患者終其一生沒有症狀,往往是已經破裂而造成劇烈頭痛、意識不清才緊急送醫處理;若不緊急處理,死亡率高達50%,即使是經過完善的醫療照護,仍然只有不到3分之1的病患能無後遺症的出院,但存活的病人或多或少都有神經功能的缺損。
曾婆婆眼睛看不清楚後,便在眼科診所拿藥滴眼藥水依然沒有改善,一週後忽然右眼皮下垂,完全睜不開,即使右眼皮勉強撐開看東西也模糊不清還有重影,呈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狀態,經眼科轉診至神經外科,發現婆婆右眼皮下垂無力,右眼球只能朝外轉動,不能朝內轉也無法向上轉動,立即爲病患安排緊急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發現竟是0.8公分的右側顱內後交通動脈瘤,造成動眼神經壓迫。
經安排開顱動脈瘤夾除手術,曾婆婆術後住院7天,即出院返家休養,術後1個月右眼皮漸漸可以張開,右眼轉動也恢復正常,畏光與複視重影症狀也有所改善。術後病人可以完全正常作息,但須注意控制高血壓、禁止吸菸,並要定期每半年至1年接受顱內血管影像檢查追蹤。
郭明錡說,顱內動脈瘤破裂致死率高,家族病史、抽菸、三高、壓力與大量飲酒等是皆是致病危險因子,平均1到2%的國人有此項疾病而不自知。大部分患者無家族史,好發年齡是在40到60歲,檢查方式是透過打顯影劑做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或是核磁共振血管攝影,並經由神經外科與放射科醫師來判讀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