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跨黨聯盟 盧秀燕的新起點
(圖/本報系資料照)
此次「大罷免」雖被美國《外交政策》學刊喻爲「世上罕見之民主實驗」,卻在首輪罷免投票結果揭曉後,證實主流民意並不埋單。這場耗費國力的罷免行動,讓社會分裂、國政空轉,最終24位藍委與1位白營市長全數保位,顯示人民以選票拒絕這場政治鬧劇的荒謬。
這場號稱「由公民發起」的罷免,實爲綠營政府操弄國家機器、借民主之名行鬥爭之實,藉以剷除異己、削弱在野勢力。然而,這場以仇中、愛臺爲包裝的政治清洗,最終不僅未能動搖在野力量,反而促成藍白兩黨首度於全國性議題上實質合流,開啓臺灣民主勢力新結構的篇章。
此次大罷免之所以慘敗,原因可謂多重交疊、惡果自招。首先是政府屢顯怠惰失能,此時再強行發動罷免,只會被視爲轉移焦點的政治煙幕。其次,政府對於司法體系的不當干預與運用,更引爆社會對權力濫用的集體不安。再者,藍營地方首長的堅定護航與選區經營發揮了關鍵作用,加之藍白攜手匯聚反罷能量,爲此役定下勝利的基礎。
最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反惡罷」行動的最大收穫,不僅在技術上造成綠營罷免失敗,更是讓藍白合作從形式上的象徵意義昇華爲實質上的跨黨聯盟。這種危機中培養出的合作默契,正是未來2026地方選舉,乃至2028總統與立委大選的合作基礎。
然而不容諱言,面對未來兩次大選的藍白合作,在客觀形勢上,最大在野黨國民黨可能仍居主導地位。而藍營明日之星盧秀燕與蔣萬安均有不可輕忽的重責大任,但因蔣萬安在2026年勢必爭取連任,穩妥的作法仍以盧秀燕掛帥直取2028年總統大位較佳。
盧秀燕溫柔慈愛的媽媽形象深入人心,對比蠻橫專斷又賴皮的在位者,對藍營支持者及中間選民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由於國民黨主席選舉將在9月進行,盧是否參選成爲焦點,但若盧想問鼎大位,參選黨主席將成爲責無旁貸的選擇。
理由有四:一,總統大選前兩年盧秀燕已卸任,黨主席頭銜可讓其繼續宣揚理念並維持聲量。二,總統與立委同時改選,總統參選人擔任黨主席才能直接影響立委提名,有利選舉運作。三,大選期間,黨務與選務必須無縫接軌,雙頭馬車很難成事。四,盧秀燕與白營已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擔任黨主席對於大選的藍白合有利。
綠營苦心搭建的大罷免舞臺,反而促成藍白藉由「反惡罷」的在野結盟,達到藍白合作的實質升級。未來在2026與2028大選中,若能再將藍白合作昇華爲「反惡霸」的民主再造運動,進而產生第4次的政黨輪替,才真是全民之福。(作者爲臺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