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救災兩串蕉
(圖/本報系資料照)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潰堤,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表述、互指不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救災團體、「鏟子超人」則源源不斷地涌入光復鄉,搜救隊也沒放棄,救回失聯5天的87歲婦人,臺灣最美的風景重現於花蓮光復鄉。
馬太鞍溪堰塞湖是7月19日薇帕颱風崩塌形成,農業部林業署於7月26日即成立應變小組,由於當地路況崎嶇、人車難以抵達,林業署3度調派空勤總隊直升機進行空勘。8月7日林業署副署長廖一光率隊拜會花蓮縣政府,當天與縣府討論疏散撤離及應變作爲,粗估撤離戶數爲252戶、4處工寮共622人。8月11日楊柳颱風襲臺,堰塞湖蓄水量升高,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協調縣府進行預防性疏散,完成697人安全撤離。
農業部長陳駿季8月13日說,經過專家會議評估,「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的原因。到了9月10日,內政部長劉世芳邀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組成「臺大防災團隊」,臺大防災團隊在9月21日評估溢淹影響範圍將比先前預估更嚴重,建議匡列撤離8000人。
農業部原專家會議只撤離690人,不到一天,臺大團隊評估卻須撤離8000人,應變措施大幅落差的關鍵因素是「含沙量」,臺大團隊認爲馬太鞍溪堰塞湖是高含沙水流,量體會比一般河水更大,對於下游區域和補強措施造成的衝擊力、影響範圍,也會比一般河水更廣,不能只根據以往依據降雨量的洪災來預測。因此,中央「改來改去」最後定調匡列撤離8000人的原委。
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是天災亦是人爲疏失,中央與縣府應各打50大板,但嚴格來說中央責任佔比更多。如果陳駿季早知道這個危機需要撤離8000人,他當然不會也不敢說「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那麼整個災害應變決策又會有什麼不一樣?
臺灣是個風災、震災頻繁的海島國家,我們對於災害預防、救援、避難宣導遠遠不足,賴清德總統上任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多次演練民防救災,卻仍無法妥善應付災害。
李鴻源是當年宋楚瑜省長服務團隊成員,全國上山下海、離島跑透透的國土安全規畫經驗彌足珍貴。
老宋勘災機動性十足,「馬上辦」堪稱一絕,人到災區一定是救援人力、機具設備、民生物資等資源一併到位,賴總統的戰情室究竟缺少了什麼?兩手空空面對災民?20多年前省府團隊的效率,讓人懷念啊。(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