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侏羅紀的「政和八閩鳥」現身!揭開最古老鳥類之謎
政和八閩鳥正型標本。新華社發(古脊椎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團隊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團隊聯合對新發現鳥類化石—政和八閩鳥的研究。(新華社)
生命演化歷史中最震撼一幕被認爲是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其中涉及大量骨骼、肌肉、表皮衍生物和其他生物學結構的改變。地球上的第一隻鳥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大陸科學家13日公佈目前全球最早、也是最古老的鳥類「政和八閩鳥」化石。這一發現將鳥類起源時間推進到中侏羅世晚期(距今1.72億年至1.64 億年),首次確認現代鳥類體型在侏羅紀就已出現,並將該特徵出現的時間提早了2千萬年,改寫了鳥類演化的歷史。
據澎湃新聞報導,「八閩」是福建的古稱。研究人員認爲,政和八閩鳥是目前最確切,也是唯一的侏羅紀鳥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簡稱「古脊椎所」)王敏團隊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團隊13日在福州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透過4年追溯公佈上述研究進展,相關研究論文也同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
同期,《自然》發表了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Stephen L.Brusatte對政和八閩鳥研究評論指出,「政和八閩鳥是劃時代的發現,是自從1861年始祖鳥化石發現以來最重要的鳥類化石。」
侏羅紀是一個地質年代,從2.013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開始,維持至1.45億年前的白堊紀,經歷約6000萬年。之前人們認爲最古老的鳥類化石是數個源自侏羅紀的始祖鳥化石。但部分研究認爲始祖鳥屬於恐爪龍類,而非鳥類。
尾骨縮短是恐龍演化成爲鳥類過程中最大的形態變化之一。因此,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最顯著的區別就是,鳥類的尾巴很短,不但尾椎數目減少,而且最後幾枚尾椎癒合成一個名爲尾綜骨(pygostyle)結構。尾綜骨的出現對鳥類身體重心前移、後肢和尾骨的獨立運動、以及飛行能力的完善至關重要。
但包括始祖鳥、近鳥龍類等「潛在的侏羅紀鳥類」都仍然具有和恐龍一樣的長尾骨,至少在體型上與鳥類大相徑庭。而最新公佈的「政和八閩鳥」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具有尾綜骨結構,這是構成現代鳥類體型的基石。
因此,八閩鳥的發現,首次確認現代鳥類的體型在侏羅紀就已出現,並將這一特徵出現的時間提早了2千萬年。
除發現八閩鳥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了一個單獨保存的叉骨。研究結果顯示,該叉骨與白堊紀的今天的鳥型類非常相似,而明顯區別於政和八閩鳥,以及其他侏羅紀鳥類和恐龍。如果該叉骨的確屬於今鳥型類,那麼今鳥型類的起源時間將會進一步提前,再從之前認爲的1.3億年前,提前至1.5億年前。
研究人員認爲,八閩鳥和該叉骨的發現也證實,至少有兩種鳥類生活在政和動物羣,也進一步顯示了政和動物羣爲探索東亞晚中生代生態系統演化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