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三面受敵 須尋求迴旋空間

賴清德政府面對的內外情勢嚴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川普發動關稅戰,臺灣被課以20%關稅,外加市場準入、對美大投資與大采購,還有即將揭曉的232科技產業是否影響美國國安調查結果,難題接踵而至,一一撞擊臺灣經濟,災情之慘重難以消受。

美國對臺揮動關稅大棒之前,民進黨發動的大罷免遭受大失敗,朝野關係惡化到極點;而自賴清德執政以來,兩岸關係直直落,已到兵兇戰危邊緣。

賴清德政府面對的內外情勢嚴峻,可謂三面撞牆,再不改弦易轍,尋求迴轉空間,施政必定陷入泥淖中,不僅將一事無成,進入垃圾時間,且將拖累臺灣,貽害國家與民衆福祉。

臺灣陷入內外交迫困境中,賴清德總統要承擔最大責任,他對在野黨和中國大陸都採取對抗性政策,硬幹到底,結果激化了朝野及兩岸關係,幾已到達難以收拾的地步;對美國則百般討好與迎合,但川普索求無度,把臺灣當檸檬擠壓,非榨乾不可,致使臺灣蒙受重大損害,幾已到無法承受的地步。

臺灣產品未來輸美關稅大增,加上新臺幣大幅升值,競爭力和外銷廠商利潤大爲減損,嚴重抑制產業經營與發展;開放市場準入將使相關產業經營困難;影響最深遠的是美國即將宣佈對半導體產品課徵懲罰性關稅,臺積電雖然可豁免,但臺灣的資通訊產業仍陷入深重的戰略困局中。

賴政府顯然低估了川普政府重塑全球供應鏈,縮減特定產品對外國貿易依賴的決心,同時高估了自身在美國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性,又以爲滿滿的善意可獲得正面迴應。如今不僅出口美國成本大增,即使配合川普要求,攜巨資擴大赴美投資,無論是主權基金、民營企業或是國營事業,未來所面對的政治風險、土地供應、人力成本及文化差異的挑戰都非常棘手。

臺灣歷年來遭逢的橫逆無數,但被「友邦」如此惡待,卻是頭一回。川普政府擺明將戰略關係與經貿關係脫鉤處理,以高關稅爲槓桿,逼迫臺灣就範,甚至要求臺灣投入更多資金對美投資與採購,賴政府一向唯美是從,既無決心也無條件與其對抗。如果全面退讓,對內無法獲得認同,對外又無力長期抗衡,將陷入雙重困境中無以超拔;如果全面繳械,將給臺灣經濟造成深重傷害,民衆和在野黨也不會饒恕。

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外貿,近年民進黨政府蓄意向美國傾斜,刻意疏遠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違背市場多元佈局的原則,因此喪失主體能動性,無法在美中之間尋求動態平衡點。事實證明,一邊倒向美國的政治選擇大大限縮了臺灣的經濟戰略空間。如今面對美國步步進逼,經貿艱難日甚,再不揚棄僵固的意識形態堅持,調整與大陸經貿關係,將無法創造更多與美博弈的籌碼,任憑美方予取予求。

面對當前困局,盱衡未來挑戰,賴清德政府必須脫困只有尋求大和解一途,對中國大陸採取「和」與「合」的路徑,對在野黨建立「讓」與「議」的關係。一年多以來與陸方及在野黨的僵局同樣必須化解,一方面尊奉憲法及法律明定的兩岸同屬一中原則,徹底棄絕尋求脫中謀獨的想望,降低中共的疑慮與敵意;對內則接受少數執政的現實,在相當程度上邁向朝野共治,共議國是。當務之急在8月23日大罷免鬧劇終結後,向在野黨遞出橄欖枝,促成爲建設性的力量,設法讓在野力量除了監督與制衡之外,尚能成爲對外談判的有力籌碼。

賴政府如今三面受困,目前遭逢的困境已非短期危機策略能夠因應,必須下定大決心,尋求大調整,才能大突破,同時必須建構一套深度的經濟戰略思維,在美中之間取得平衡,得以制衡美方無度的勒索。畢竟,與其三面受敵,不如化解與兩方的敵對關係,將阻力變成助力,好應對眼前緊急而重大的經濟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