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祥蔚專欄》新聞議價的AI危機

學者、媒體、公學會與學生代表呼籲立法院儘速通過新聞議價與基金立法。(鄧博仁攝)

臺灣產學界日前展開大規模連署,希望催生「新聞議價法」。這是因爲當代的新聞閱讀模式已經變成各地新聞媒體生產的內容,但是卻被臉書等各種國際巨擘等級的網路平臺免費使用,提供網友閱讀的便利。

前述模式的結果,是網路流量跟廣告收入都歸於網路平臺,讓富者越富;而生產內容的各地新聞機構則貧者越貧,逐漸陷入經營困境。

由於單一新聞機構勢不足以跟國際網路平臺巨擘平等談判,「新聞議價法」的用意就是要參照澳洲在2020年的先例,由國家強制要求網路平臺去跟當地新聞業者協商,以達成雙方都能同意的付費使用協議,否則國家就要強制介入。

相關立法在臺灣早有不少草案,例如立法委員羅廷瑋、洪孟楷等人在2024年提出的「新聞媒體與數位平臺強制議價法」草案,其中第5條提到:「數位平臺以轉載方式利用新聞媒體發佈於網際網路之報導內容。僅利用…簡短轉載或摘錄,無論其長短,皆屬之。」第6條也提到:「經公告之數位平臺經營者…應與登記新聞媒體…進行議價協商。」

「新聞議價法」的運作前提,當然是網路平臺會依賴新聞媒體生產的內容。但這個前提恐怕維持不了太久了,這正是「新聞議價法」的危機,也是新聞業者的危機。

幾乎所有人都開始感受到甚至體驗到,人工智能(AI)輔佐創作的時代已經到來,有很多人把文章等內容生成都交給AI處理,這當然也包括新聞寫作。

AI撰寫新聞的實驗由來已久,但是也出過很多狀況。美國的科技新聞網站CNET在2022年使用AI撰寫新聞,因錯誤層出而無奈喊停。美國的媒體集團Gannett在2023年宣佈用AI寫新聞,不久也決定停止。《芝加哥太陽時報》和《費城詢問報》在2025年刊出由內容供應商撰寫的好書推薦專刊,結果裡面好幾本書居然都是虛構的!這是因爲撰稿者使用AI幫忙寫稿卻沒查證。

儘管跌跌撞撞,但是可想而知,隨着AI的進步,結合AI寫稿與創作的嘗試絕對不會停止。義大利的報紙《Il Foglio》在今年開始嘗試,推出整版的新聞報導都使用AI,包括標題、引言、摘要、文章。

臺灣也積極善用AI的寫作生成能力,例如臺中市警察局在今年3月導入AI,使用ChatGPT培訓員警,1分鐘可生成新聞稿800字,以快速回應資訊需求。

善用AI者都知道,只要指令正確,以當前的技術水平已可有效降低錯誤。何況AI仍在快速進步,大幅生成可供閱讀新聞的時間點很快就會到來,到時數位平臺可自行生成新聞,雖然內容還是參照各地新聞機構,但形式上已看不出來源,屆時「新聞議價法」恐無用武之地。

(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