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挺罷免 已非全民總統

漫畫/季青

距「大罷免」投票不到一個月,賴清德終於在民進黨全代會公開發出動員令,要求全黨必須「與公民同行」;此時此刻表態力挺大罷免的賴清德,已非「全民的總統」而是純粹的「民進黨主席」,不帶一絲一毫的「雜質」。

自去年五二○就職以來,賴清德似乎不甚開心,甚至頗爲鬱卒,因爲他不若蔡英文執政時一黨獨大的餘裕,那時無論行政或立法都可「揮灑自如」甚至「爲所欲爲」。賴清德僅以四成得票率當選,民進黨在立法院也居少數,在「施展不開」又「不願低頭」的挫折感催化下,衍生了所謂大罷免的政治鬥爭。這一年多來,兩岸嚴重對立,臺海情勢緊張,朝野強力對抗,國政一事無成。

這些日子,賴清德心之所繫就是大罷免,儘管表面上裝出中立模樣,聲言大罷免是「公民團體自主發起」,但從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神準預告大罷免投票日,乃至中選會宣佈投票日期後,賴清德立即啓動所謂的「團結國家十講」,連七月進行的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也可連結爲「國家團結月」,在在顯示大罷免就是由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選輸不認帳,企圖透過再一次的投票以翻轉立法院朝小野大的現況,達成民進黨佔多數的「企盼」。

然而,爲了一黨之私,如此浪費國家資源、社會成本,實在是難以取得多數國人的認同,因而最新民調顯示約三成六的民衆贊成大罷免,卻有近五成的民衆不贊成,反對大罷免者遠高於贊成者;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近四成六的受訪者不希望民進黨國會席次過半,只有近三成八的受訪者表示希望民進黨國會過半。這個最新民調統計似乎「預告」了大罷免的結果。

其實這場大罷免,是否值得民進黨如此「大動干戈」?是一道再簡單不過的「算術題」,還未到「數學」層次。民進黨內凡是頭腦清楚者,隨意算算即知這是極其困難的任務,民進黨不僅難得分,甚至可能減分。目前立法院一百一十三席中,國民黨有五十二席,民進黨五十一席,民衆黨八席,無黨二席;除了藍白聯盟的六十席,無黨的高金素梅與陳超明,政治立場亦是偏藍,亦即綠與非綠有十一席的差距,也就是民進黨必須罷掉六席以上國民黨立委,且須在補選時贏得所有席次,才能成爲過半的國會最大黨。

但盱衡賴清德執政、社會氛圍等條件,要罷掉六席的國民黨立委談何容易,民進黨若要在出缺的立委補選全數贏得勝選,更是難上加難,最主要的關鍵是,這些遭罷而補選的立委選區,既然去年初都是由藍委當選,顯見大多數選民應是非綠支持者,民進黨補選參選人贏得勝選的機率相對較低,而如若未能全面翻盤,綠營無法掌握過半席次,大罷免即是大失敗,徒勞而無功。

平心而論,大罷免根本是大空轉、大內耗,除了仇恨動員造成國家更爲分裂,距離團結更加遙遠,不知綠營能有何收穫?國家人民又有何益?